《把時間當作朋友》讀后感之二

人與人之間避免不了交流和討論,而有時經常開始的逾越會因為一個話題的不同看法,而導致爭吵,面紅耳赤,甚至于就此兩不相聞。

其實作為第三方會知道,對事不對人,各自看法不同而已,但是結果不受控制,這是意想不到的事情。

事事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其實是個相通的原則。那對于交流討論也有他的三大原則。所有的問題無非是遵守或沒遵守發生的。

[第一個原則:有意義的討論的前提是雙方不僅要“相互競爭”,更要“相互合作”

而可以用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來解釋這第一原則,萬事萬物要有界定和前提,在一定范圍內遵守規則,而兵們有槍,他不完全按照要求做事。

現實中,有時有驢唇不對馬嘴的說法,不知是不是也是可以解釋這個現象。

而記住關鍵詞,可以讓自己避免進坑。

例如,有多少次,我們會聽到這樣的話:“本來就是這樣的!”“就算道理是那樣,我也無法接受!”“滾!”“放屁!”“傻屄!”“你自己看著辦吧!”“行行行,就你最聰明!”“我不管了!”……

遇到這種情形的最佳選擇是,馬上停止討論吧,因為我們已經失去了討論的對象。就算對方不依不饒,我們也應該回避回避再回避,因為任何接下去的過程都已經不再是“討論”,而更可能是僅僅為爭而爭的“爭論”了。這種爭論的害處很多,比如浪費時間,比如影響情緒,比如把對方變成敵人,比如失去更多朋友……

第二個原則:真理是獨立存在的,它從來不會依附于任何個人或者集體

這個原則解釋了我們生活中的常見困惑。

在學習的過程中,經常性的發現自己在用自己的思維考慮別人的感受,用自己自以為的為別人好,去要求對方的認同,用自以為的想法去替代原則和方法

其實,“自以為是”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階段,因為每個人生來都以無知為起點,而成長之路原本就是求知之路。

看清了這件事,我們就可以得出這樣的推論:如果我們在任何討論中發現參與者里面有“自以為是”者存在,那么最好的選擇只有一個:退出討論。因為,只要他們存在,討論就不再是討論,也不會得出任何有意義的結果,繼續下去只會浪費自己的時間。而我們千萬不要自以為是到認為自己有能力、有時間、有責任、有義務教會他們“想明白”的本領,甚至帶他們跨越那道難倒大多數人的障礙,這任務幾近不可能完成。

減少自己的自以為,讓自己成為能說話的那個人就好。

第三個原則:真理不變,也不會因任何人而變;不停變化的只是人們對真理的解釋或者理解

這個原則告訴我們。

我們在討論(甚至爭論)的時候,原本的焦點在于“事實”,而非“看法”,因為“看法”無法爭論——“看法”只是對事實的“理解”而已,“理解”本身又不一定可靠。盡管討論都是從交流雙方的“看法”開始的,但討論的最終目的是剔除“看法”、萃取“事實”、把理解中不可靠的因素過濾掉。

“每個人都(應當)有自己的看法,不是嗎?”這種手段的人,對這種手段的看法將得到進一步鞏固——這就是真理,這就是保護自己已有看法的最佳手段。

]摘自《把時間當作朋友》李笑來

學習就是為了補充自己不知道的,鞏固自己已知的,修補哪些不健全的,斷舍離也是個無所不在的概念,不就是適者生存的變異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