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學校是被從小打大的。
不會背九九乘法表,打!
老師講解過的題目第二次做依舊錯了,打!
自習課被發現聊天說話,打!
也在極其偶然的時候,親眼見到初中班主任掐著班上的小胖子的脖子,把他牢牢摁在墻壁上進行嚴肅教育。
毛爺爺說槍桿子下出政權,我小學和初中的老師們大概是堅定奉行了棍棒下出學子的信條吧。
初中班主任是全校公認的優秀數學教師,進她的班級是需要走后門的。
我有個遠房親戚當時是那個學校的副校長,爸爸給他送了一箱土雞蛋,我就順理成章的進了她的班級。
初次見識到她的鐵腕手段是在開學一周之后。
一道數學選擇題,她之前在習題課上詳細講過一次。后來階段檢測的時候,班上超過一半的人又做錯了。試卷講解課上,她黑著臉,讓做錯題的人都站起來,伸出手掌。
她的教鞭很細,也很直。整個教室鴉雀無聲,只有教鞭與空氣耳鬢廝磨的尖叫聲、教鞭與皮肉的碰撞聲不絕于耳。
她打人的手速很快,如果不是那股鉆心的疼痛焦灼地在手心迅速蔓延開去,你都沒法反應過來你已經和教鞭親密接觸了。
也正因為那股焦灼的痛感,我很沒出息地被疼哭了。
那個時候,別說投訴了,就連家長也是要瞞著的。畢竟是自己做錯了題目,挨打也是自己活該。我眼中蓄著眼淚,邊吹通紅的手掌邊想。
逆來順受是我能想起的概括那段師生情最形象的詞匯。
就這樣在她的魔爪下順利活了三年。班級范圍內的挨打次數數都數不清,再加上班級里有那種家里有錢任性的小混混,三天兩頭給她找麻煩,記憶里她的臉都是黑著的。
每個人見她都像小雞見老鷹,生怕一個不小心就被無聲地吃了。
唯一讓人慶幸的是,在她的雷霆手段下,我們班的成績一直都名列前茅。
家長都說,“優秀教師”稱呼真是名不虛傳。
在多數人眼中,“成績”是衡量教育成功的唯一度量衡。唯成績論扎根于每個家長、老師、學校的心中,似乎有了優秀的成績,就可以給孩子一個光明的未來。
沒有人覺得的這樣的思路有錯,即使有人辯駁有人反抗,一場高考就能把所有辯駁壓入塵埃中。
你看,就連國家制度,也在承認“唯成績論”的正確性。
大學英語課,有一個英語小組選擇了“教育”作為Duty Talk的主題,他們放映了一部名叫《錄取通知》的外國電影。該片講述的是一個男孩因為不滿國家教育制度而自創大學,并探索自由教學道路最終得到認可的故事。
電影是部喜劇,但看到最后,似乎并不那么惹人發笑。
原來對于教育制度的抗爭,不僅僅局限于中國。
百度百科告訴我,教育指的是以知識為工具教會他人思考的過程。
教育教育,教書和育人應該是并駕齊驅的。
前些天我在人民網看到一篇論述中國教育弊端根源的文章,作者認為中國教育的弊端不在應試,而在于泛政治化、缺乏學術思想自由、民主憲政和公民教育的缺失。
文章構詞嚴謹晦澀,簡言之,就是說中國教育趨于政治,缺乏自由,缺少正確的道德和學習主動性的引導。
刻板的應試教育逼迫著學校為了升學率采取非常手段,高壓長時間的持續學習賦予中國學生的是窒息式的壓力和束縛。高考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并不能算是更好的跳板,而只是暫時的解脫。
但單方面的批駁教育制度對于中國來說并不公平。浮躁的社會環境決定了激烈的競爭,在無法精準挑選人才的快餐時代,一紙文憑成為才能劃分的重要界限。
每個人都在人力資源市場上廝殺,每個人都急切地需要那張淺薄的文憑來為自己殺出一條血路。
說來殘酷,中國教育逐步扭曲的趨勢,和這種畸形的社會環境密不可分。
現實不是電影,沒有人能有勇氣冒法律之大不韙,去私創一所學校來探索所謂的自由式教育。
浪漫和莽撞不屬于這個時代,理性和殘酷才是現實的尊者。
人民網的文章指出:“教育很重要目的之一在于培養人的獨立思想,創新和人文精神,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和人格尊嚴,把人的創造力量和人性善誘導出來,而不僅僅是傳授已有的東西。”
教育最終的目的并非“取得功名”,而是創造新鮮思維。
教書是舊知識的傳承,而育人則是退陳繼新的創新。
先立人,而后立國。道理清晰而透徹,改革卻仍需緩緩圖之。
上海浙江高考制度的試點改革在這一年中飽受批駁,反對的聲音多來自應屆畢業生。
嶄新的制度陌生的計分方式,讓畢業生和家長陷入前途迷茫的深切擔憂。
但改革勢在必行,試點緩緩圖之也無可厚非。畢業生所詬病的教育改革很可能能給中國高考帶來新的生機。
而大眾的不愿接受或許也正反映了10多年保守教育的弊端。
近年來,幼兒蒙氏教育理念方興未艾。
蒙特梭利所提倡的教育理念是“教育不是為上學做準備,而是為未來生活做準備”。越來越多的中國幼兒園投入蒙氏教育中國化的探索。
但蒙氏教育理念的實施需要極其專業的老師、齊全的器具設備、輕松自由的環境。這也直接導致了進入真正的蒙氏教育指導的幼兒園需要高額的學費。
但這至少是一個好的趨勢。中國式的填鴨教育正在嘗試追求自由,引導孩子學習的主動性。以“不教的教育”為特點的蒙氏教育或許能發掘孩子無限的創造力。
前幾天看到還在讀幼兒園鄰家小男孩,他拿著學校里下發的變形玩具,快捷地變換著各種形狀。
那是我這個寒窗13年的大學生所沒有的技能。
誰知道未來會是誰的時代呢
圖片|網絡
文字&排版|李穎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