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開始講秦始皇。秦始皇的故事和政績都比較多,按照時間順序分為三次講述。第一部分是秦始皇親政,第二部分是秦始皇統一六國,第三部分是秦統一后的策略。
秦始皇名嬴政,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因為“皇帝”這個詞就是秦始皇發明的,他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過五帝”,所以就把三皇之“皇”和五帝之“帝”分別拿出來,就構成了“皇帝”的稱號,因為他自己是第一個被稱為皇帝的人,所以自稱“始皇帝”。
還是先說一下歷史背景。我國古代自黃帝之后,黃河流域出現了一位統一華夏諸族的領袖叫做“堯”,堯創立了“禪讓制”,禪讓制就是指統治者生前把首領之位讓給有才能的繼承人,堯晚年就把帝位讓給了寬厚待人、克己愛民的“舜”,“舜”到了晚年又把帝位禪讓給了治水有功的“禹”,禹的晚年選中了“伯益”做他的繼承人,但是由于他把鍛煉的機會都給了自己的兒子“啟”,所以啟的權利和威望都遠遠勝過伯益,最終通過戰爭,啟獲得了政權,建立了“夏”,至此“世襲制”取代了禪讓制,“公天下”也變成了”家天下”,世襲制就是君王去世或遜位后,將帝位轉給自己的子孫的制度,家天下就是帝王把天下據為己有、世代傳承。
夏朝建立于啟,滅于“桀”,商取代夏,商的開國君主是“湯”,史稱,商湯滅夏桀,商的最后一個君主是“紂王”,周的第一位君主是周武王姬發,周取代商,史稱“武王伐紂”。
堯舜禹、夏商周,這樣就來到了周朝,周朝的地域更廣闊了,人口也更多了,君主開始實行“分封制”,分封制就是君主把封地連同居民分賞給王室子弟和功臣,諸侯在他的封地內享有世襲的統治權,其實就是一個獨立的小王國,西周時王室實力強大,諸侯實力相對弱小,但是隨著封地諸侯不斷強大,王室逐漸沒落,到了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已經強大到開始爭霸的程度,周天子也變得形同虛設。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朝境內諸侯國的數量大大減少,戰國時期,各國繼續混戰,最終形成了戰國七雄,這七個國家就是齊、楚、燕、韓、趙、魏、秦。
秦國在春秋時期就是一個大國,其中“秦穆公”還成為了春秋五霸之一,“春秋五霸”是五個人,“戰國七雄”是七個國家,可見秦國的實力在當時就很強大。到了戰國時期,秦孝公嬴渠梁即位后,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自此商鞅自魏國入秦,先后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縣制,獎勵耕織和軍功等”為主要內容的變法。“商鞅變法”使得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不斷加強,不僅讓秦國成為了當時最強大的國家,也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等到秦孝公去世以后,秦惠文王繼位,因為他和商鞅不和,所以商鞅被他車裂而死,但是商鞅死后,“商鞅變法”的精華卻被他繼承了下來,惠文王任用張儀,對秦國的發展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秦國強大起來后,被六國視為威脅,蘇秦游說六國,勸說他們聯合起來對抗秦國,這讓秦國十多年不敢出函谷關攻打六國,張儀為了打破蘇秦的“合縱”,游走各國,勸說他們和秦國“連橫”,幫助秦國瓦解了六國聯盟,還趁六國忙亂之際,一舉吞并了巴蜀這個天下糧倉,為秦國未來的持續用兵,解決了糧食這個后顧之憂。
秦惠文王一直沒能繼續擴展底地盤的原因就是旁邊有一個強大的義渠國,秦和義渠積怨已久,但是秦卻一直沒有打贏義渠,秦惠文王的老婆羋月,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宣太后,她把義渠國王給引進了自己的后宮,并殺害,隨后渠國群龍無首,秦軍才徹底解決了義渠國這個后顧之憂。
秦惠文王死后“秦昭襄王”繼位,他繼位后一直是宣太后掌權,這個權利一掌就是40年,宣太后的弟弟魏冉為了私立慫恿秦國隔著韓國去打魏國,這種策略自然引起了六國的不滿,因此當時的秦國雖然勢強,但是擴張的阻力也不是一般的大。最后終于襄王親政,他召“范雎”入朝輔佐,范雎提出的“遠交近攻”策略也是秦始皇能夠統一六國的關鍵,就是結交離得比較遠的齊國,攻打鄰近的魏、韓等國,最后將六國一一攻破。不過因為秦昭襄王親政時,年紀已然很大,所以他雖然英明神武,但是統一已然無望,不過他發動的一些戰爭也是收獲不小,最著名的就是“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秦昭襄王派白起攻打趙國,趙國老將廉頗固守不戰,白起便派間諜散布廉頗投降的謠言并揚言秦不怕廉頗,怕的是趙奢之子趙括,這個趙奢曾大敗過秦國,這個趙括呢,就是“紙上談兵”的主角,他從小熟兵書,每次與人論起軍事都頭頭是道,但是卻沒有實戰經驗,趙王信以為真,就讓趙括帶軍,趙括變更了廉頗的防御部署及軍規,組織進攻,白起則采取了佯敗后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的方法,他切斷了趙軍糧道,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秦國獲勝進占長平,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長平之戰是戰國歷史的最后轉折,秦國統一的步伐勢不可擋了。
秦昭襄王去世后,他的兒子秦孝文王繼位,孝文王只登上王位三天就去世了,在他之后繼位的就是秦始皇的父親嬴異人。異人小時候在趙國當質子,質子就是國家派往敵方或他國去當人質的王子,這樣兩國就不敢輕易發動戰爭,因為君主的兒子在對方手里,但是質子也往往是不太受寵的兒子,秦異人就是這樣的質子,因為他的母親并不受寵。
因為秦趙世關系不好,趙國并不禮遇異人,他的生活非常困窘,衣、食、住、行樣樣寒酸。這個時候一個重要的人物出現了,這個人就是呂不韋,呂不韋是個異常精明的生意人,有一次他到趙國去做生意,見到異人后大喜,他說:“異人就像一件奇貨,可以囤積居奇,以待高價售出。”這也是成語“奇貨可居”的出處。呂不韋覺得,若是投資擁君建國可以澤被后世,于是決定去做這筆買賣。他首先拿出一大筆錢,買通監視異人的趙國官員,結識了異人,后來又到秦國花錢幫助異人疏通各種關系,希望能夠把異人贖回國去,異人答應呂不韋,如果日后當了秦國國君,就立呂不韋為相,呂不韋還把自己的姬妾趙姬送給了異人,異人與趙姬就在趙國生下了秦始皇嬴政。
當時的孝文王還是安國君,他有二十多個兒子,但他最寵愛的華陽夫人卻沒有兒子,呂不韋就賄賂華陽夫人,讓她收異人為養子,這樣異人可以被立為太子,華陽夫人也可以老有所養。后來秦又攻趙,異人的性命受到威脅,呂不韋趕緊帶著異人經過重重困難逃回了秦國,而趙姬和嬴政卻被丟在了趙國,母子兩個經歷了很多磨難才能夠活下來,幾年后異人得勢,才把趙姬和嬴政接回秦國。
昭襄王死后,孝文王繼位,孝文王在位三天就去世了,太子異人即位,即秦莊襄王。莊襄王非常感激呂不韋擁立之恩,拜呂不韋為丞相,莊襄王在位也僅三年就去世了,太子嬴政即位,至此秦始皇就登上了秦王的寶座。
因為祖父和父親都去世得早,所以嬴政繼位的時候年紀還很小,只有13歲,嬴政出生在公元前259年,繼位時是公元前247年。嬴政繼位后拜呂不韋為“仲父”,實際上掌權的人是太后和呂不韋,當然嬴政長大后奪權也要從這兩個人手中。異人去世后趙姬還非常年輕,她當上太后就一直與呂不韋保持不正當的關系,隨著嬴政年齡不斷增大,呂不韋覺得他和太后的關系不太安全,于是就為趙姬找了一個替代品,這個人就是嫪毐,嫪毐被包裝成假太監進宮來伺候趙姬,嫪毐也很有手段,他偷偷讓趙姬懷孕,并為了安全讓趙姬裝病遷到了雍縣的離宮,趙姬為嫪毐生下了兩個兒子,之后嫪毐的權利越來越大,先是被封為長信侯,而后更是所有事情皆由嫪毐決斷,實際上就成為了宮廷的掌權者,與呂不韋官僚的掌權者有些平分秋色了。
嫪毐一直被太后寵幸,一時有些得意忘形,私下里就說他是嬴政的假父,秦王死去,就立自己的兒子繼位。這件事情被人給告發了,于是嬴政命人嚴查此事,把事情真相全部弄清,最終發現事情牽連到相國呂不韋,但是嬴政并沒有聲張,而是利用這件事情先后把嫪毐和呂不韋都給鏟除了。先是嫪毐見到事情敗露,于是運用太后手中的政權發動了政變,最終政變失敗,嫪毐被判車裂之刑,嬴政還滅了他的三族,他和太后所生的兩個兒子被殺死,太后也被監禁起來。
在鏟除呂不韋的過程中,嬴政展現了他超凡的政治智慧,嬴政免除呂不韋的相位不是以他專權亂政為由,而是以他與太后有特殊關系,并進獻嫪毐為罪名,這樣這件事就更偏向于天子的家事,大臣們不好議論,也不好為呂不韋辯解,最后呂不韋被罷免相位,嬴政就成功的奪回了政權,兩年后呂不韋被逼自殺。
嬴政奪權成功之后就開始籌劃他的統一大計了。秦王任用李斯為相,采納了他的計謀,就是派遣謀士用重金去游說六國,離間各國君臣,然后確定了“先滅韓,以恐他國”的吞并順序,至此,秦始皇邁出了他統一全國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