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人讀書會第五期《非暴力溝通》的讀書分享會
地點:八棟五樓社會工作實務工作室
時間:2019.6.6 ?中午12:45-14:00
主持:楊婕娛老師
嘉賓:胡彬副院長、蔣國慶老師
同學:肖鑫、解淇勛、陳佳妮、周靜、黃子軒、趙俊蘭、王可昕、盧登勇
肖鑫:心很雜的時候一個字也看不下去,因為沒有故事情節。這本書是需要思考的,要自己主動學。對我最有用的是:表達自己感受的那一章,不要帶自己主觀的情緒。我之前去圖書館時,四個朋友在討論,那天我高數要考試,有些煩,我就直接過去,試圖問一下他們是哪里的,我說你們可以聲音小一點嗎?我的疑問是,按書上的邏輯是說,要怎樣才能讓我們彼此都不感到尷尬。也許這本書我還沒有吃透。
楊婕娛:或許你在拒絕別人時不需要感覺內疚。
解淇勛:這本書的前言引用了甘地的話,“讓夢想的世界因為我們而改變”。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我理解的表達自己,傾聽別人。我理解的是深度的傾聽。我覺得了解是理解的前提,所以我們應該更多的傾聽,去試圖了解他。在這個過程中,讓他明白你是理解他,在傾聽他,才能更好的溝通。這本書中的常用的一些重要詞匯:較有可能、一般情況下。。。。。所以我們運用的時候不要目的性太強,不要讓他感受到你在用技巧,讓他感到我們在尊重他。
對我影響最大的部分:我常常從我的角度想,而且我覺得我都是對的。“你為什么不遵守規則呢!”但是我從來沒想過對方的需要。其實我也沒了解過我的需要,“希望大家能安心上課,希望被尊重。”還有我和我媽的相處,我媽在命令時,我抗拒,她雖然沒有考慮我的需要,但是同時我也沒有考慮我媽的需要。另外,還有我一直在強調我要接納,但實際上我沒有考慮到我的需要。比如,我需要尊重。來回投射,讓暴力持續下去。既然我們知道指責不好,那我們就要發自內心的“愛和尊重”。社工的同感原來給我的感覺,很抽象,像書里的四要素,我就更加理解同感了。就是同感他的“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陳佳妮:我也認可這本書要靜下心來看。對我來說,比較有感觸的部分是憤怒。在平息自己的時候要了解自己,深層次的了解自己。我在做一個自閉癥孩子的陪讀老師,有一次我感受到了她對她家阿姨的憤怒。我觀察到阿姨想要她穿紅鞋子,她自己想穿白鞋子。然后,我去考慮她們自己的需要,阿姨是擔心白鞋子很難洗。然后我就提出了建議穿黑鞋子可以嗎?一件小事就可以反映出這個四要素。不過,我覺得這本書講得有些理論化,如果直接模仿會讓人覺得不好接受,我們可以把這些更加口語化。還有就是非批判性的語言。還有一個是傾聽,當你真的用心傾聽了之后,才可以了解他真實的需求。因為中國人說話太含蓄,這本書讓我明白到,要更加明確的表達自己的需要。
周靜:我也覺得在憤怒這方面有很大的收獲。比如,跟朋友吵架時,可以用到。“示弱”有助于解決沖突。這本書也是關心傾聽和表達:傾聽自己的需要,去突破自己的負面情緒,也可以換一種方式表達,可以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
王可昕:最大的感受,還是四要素,對生活、未來社工人都是很重要的,我看這本書覺得主要是學習。我個人很容易情緒化。更加喜歡自己,更加喜歡自己的情緒。要跳出舊框架。但是,我也有一個疑惑,如何去悅納自己。比如,我遇到一個指責者。這本書給很多人的感覺是,我自己要去如何改變。但真的碰到一個指責者,他不會尊重和體貼你,你要怎么辦?
解淇勛:我回應一下。沒看這本書之前我也有這種疑惑。比如,我的母親,我不能指責她,我們可以換一種方式,如果她很憤怒,等一段時間,傾聽她,等她說完,等她平靜下來,再去跟她表達我們的需要。如果你想著,“我吵不過她,我不跟她吵!”這才是真正的無力。
王可昕:你說的是母親,她肯定是愛你的。但如果是其他同輩人,可能就很難。
胡院長:我來回應一下。我們學習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改變別人。改變是很難的。我們的目的是:不一定是減少爭吵,而是減少對抗。暴力不只是行為的暴力。我認為這本書的目的主要是認識自己,以此促進我們去理解別人,這樣可以減少我們對其他人的抱怨和憤怒。當我們不能改變時,我能理解他,也不需要接納所有的人所有的行動,我們可以選擇尊重相信自己的感受。
黃子軒:我也想回應一下。有一次我媽跟我爸吵架,我試一下從傾聽開始。結果有很好的效果。所以,你遇到極端憤怒的人,你可以用傾聽解決一些。
我的總結是,四個步驟。我想擴展一下,觀察:盡量用善意的角度;第二步,可以把這件事情說出來,在這個過程盡量不要出現高頻詞,比如“總是、每次”;然后,要表述自己的感覺,達到同頻共振的效果;建議,如果你自己都覺得效果有限的話,就不要說。
趙俊蘭:語言暴力比身體沖突更可怕。比如我寒假幫忙指導一個孩子時的感受。“你這道題目不對。”而媽媽說:“你為什么這么笨?這么蠢!”所以,她說從來沒有學過這么輕松。她只會默默承受。還有一個弟弟,他從小是被吼著長大的,所以他現在長大了,初中,很叛逆,所以會跟家人對打。
盧登勇:我也認可這本書需要靜下心來看,當我們在不同的時間點看時,心境和感受是不一樣的。非暴力溝通:可能每個人都想別人給自己一些反饋和回應。我們之前弄茶話會時,讓成員得到我們的回應時,也會來積極參加。我的一個老師說:“你的問題是,你把你不喜歡的人都想象成你的敵人。”所以,我試著去改變這個態度時,得到了很多很好的回饋。我覺得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是“自愛”。我覺得社工專業的同學可能會更在意別人的感受。還有,這個書會教給我們跟不同的人交往。所以,溝通的話,我們要先把自己做好。
肖鑫:我又想到了一個點。“愛之深,責之切。”可能,當你想讓別人順從你時,就會用強化的方式表達,比如說:“你總是。。。”那種情緒就出來了,你的控制欲就出來了。“讓愛自然流露”。
我還想到一個詞,“冷暴力”。高中的時候,常常與朋友一點小事,冷暴力很長時間,千萬千萬別冷暴力。現在,我就會主動去靠近對方,至少有機會互相了解。
盧登勇:清醒時做事,糊涂時讀書,大怒時睡覺,獨處時思考,做一個幸福的人,努力工作,關心自己的身體和心情,成為更好的自己。
蔣國慶:因為聽了你們的,所以要說,才公平。我沒有看這本書。我談一下我的看書的經驗。作者師從羅杰斯,是人本主義的流派,人本主義的觀點是自我實現。人本主義對精神分析流派和行為主義流派的反思。但實際,身體方面的不舒服、生理上帶來心理上的不舒服。但是他認同生物性和心理性,人的本質屬性是自我實現。這是一個整合的維度,生理、心理、社會,“同頻共振”的。我們首先會關注情緒,但我們沒有看到別人背后的生理上的問題。很多時候,面對親近人的憤怒又很難,內心對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每個人的理解又不一樣。這本書其實要處理的是,你要怎樣處理自己的情緒,提升自己。人際中溝通的不暢、糾纏是客觀存在的,是不可避免的。每個人不一樣,時代的烙印。認知的程度也不一樣。每個人能力也有差異,這可能也是生理的原因。這些內容就限制了,即便每個人都看了這本書,還是達不到理想溝通的狀況。這不是哪一個人面臨的問題。哲學上一直在討論這個問題,人與人如何相處,是什么產生了人的分歧。作者只是提出了一個概念,如何從自己的角度改變。哲學有所解釋,如果有興趣,可以看看哈貝馬思《交往的理論》,理解的狀態是“智人”間的交流。到黑格爾提出了科技理性,按規則出牌,但他的問題是,你溝通的對象是一個沒有主體性的人,但這是不現實的。所以,我們學再多溝通管理的技巧,但人有太多的可能性。溝通理性,我的對話對象是他對自身的生命的脈絡是非常清楚的,能從脈絡里理解別人,也能給別人解釋我的脈絡。問題是一個人無法通過自己的努力,完整的了解自己的脈絡。我想說的意思是,從讀書的角度來看,你讀的這本書能幫你去開拓、去解決你的哪些結。
本次的讀書會,大家聊得很具體、很暢快,因為時間有限,交流還不夠充分。希望大家可以寫一些文字版的讀書筆記分享給更多的朋友。我們也會整理出一些技巧訓練的題目,邀請你一起來檢測一下自己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