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孤,必有鄰——讀《蘇東坡傳》后記

? 閱讀此書,時讀時輟,始于春,止于夏,綜計前后,行將三月。讀罷此書,我想這句“德不孤,必有鄰”用在蘇東坡身上再合適不過。

? ? 他年少時便才名遠播,雖因歐陽修之故未得狀元,但實有狀元之才。金榜題名,春風得意,一時風光無限。然而好景不長,后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寫詩諷諫朝廷,于是被敵黨小人纏上,活生生被扣上“大逆不道”的罪名,因一起“烏臺詩案”被捕入獄,幸而有太后庇佑不至命喪監獄,出獄之后屢遭貶謫,先后被貶于八大州。一生漂泊,居無定所。

? ? 但蘇東坡何許人也,豈會因此消極墮落?他為人所熟知的除卻一身才華,便是他那獨特的人格魅力。林語堂先生曾在序言里這樣評價:“蘇東坡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假道學的憎恨者,一位瑜珈術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心腸慈悲的法官,一個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一個月夜的漫步者,一個詩人,一個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他認為蘇東坡比中國其他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能優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正如耶酥所說“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鴿子的溫厚敦柔。”這真是對蘇東坡最為精妙的概括。

? ? 即使他屢次被貶,卻也仍然時時關心民生。他用他的行為表明他確實是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他被貶謫黃州時,對當地百姓因貧窮而殺死嬰兒的情況甚為驚駭,寫信給太守,呼吁制止殺嬰。元佑七年,南方洪災,百姓衣食無依。而因為青苗法的關系,他們還背負重債,債主是朝廷。東坡親眼看到這種情景,夜不能寐,接連七次上表太皇太后,請求寬免貧民的債務。還有諸如:修水利,建醫院,舍藥方,籌資賑災等。這些都充分展現了他的人道主義精神。

? ? 他曾對他的弟弟子由說:“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在我眼中天下沒有一個不是好人。”此話他并未說過頭,在他被貶海南,遇赦回到北方時,知道章惇獲罪流放,他給章惇之子復信,“某與丞相定交四十余年,雖中間出處稍異,交情固無所增損也。聞其高年寄跡海隅,此懷可知……”章惇迫害元佑黨人最厲害,他見蘇東坡被貶黃州依然生活得很好,于是就上表皇帝要求把蘇東坡一直放逐到海角天涯的瓊州(即現今海南島)。旅途中不準坐船,到達目的地又不準住官舍,東坡不得不結茅而居。而在之后,章惇獲罪被放逐。東坡對他的態度是何等的寬容,關切之情,躍然紙上。

? ? 因他偉大的道德精神,所以即使處處被朝廷打壓,遭敵黨小人排擠,身邊卻也不乏好友和眾多仰慕者。其中有件十分有趣的事,宋代一學者章元弼對蘇東坡極為崇拜。他本人長得并無足觀,卻娶妻甚美。婚后,妻子發現丈夫整夜讀蘇東坡的詩,對妻子不甚理睬。后來,妻子終于不能忍受,對丈夫說:“你愛蘇東坡勝過愛我!好吧,那便休了我吧!”于是,丈夫便把她休了。蘇東坡的魅力之大可見一斑。

? ? 蘇東坡無論被貶何處,都會受到當地百姓甚至是官員的愛戴,在他被貶黃州時,寫下了一首《滿庭芳》,其中有詞這樣寫道:“山中友,雞豚社酒,相勸老東坡。” 可見,林語堂先生評價的那句“百姓之友”很是精確。也曾有官員因為和蘇東坡的關系比較親密而遭到小人的迫害,但這也依舊抵擋不住那些人對蘇東坡的喜愛與仰慕之情。

? ? 他曾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中說:“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矣。”我想,這句話用以評價他同樣合適。

? ? ? 自題金山畫像

? ?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行舟。

? ?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 ? 在病逝的前兩個月,蘇軾遇赦北返,他寫下了這首詩,這是他對自己后半生做的一個總結,一字一句,細細讀來,未免使人心酸。他入世出世,又出世入世,在宦海中沉浮,遺世而獨立。盡管一生坎坷,被貶了大半個中國,但他卻依舊樂觀幽默,對生活充滿了熱愛,憂患來臨,一笑置之。多年來交友無數,因此行遍天下,便也知己遍天下。這正所謂“德不孤,必有鄰。”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