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
在正本清源系列的上一課《修齊治平:中國人的第四課》中,我們回答了人應該怎樣度過自己的一生,這個最基本的人生問題。還有比人生問題更基本也更深層的問題嗎?那就是生死問題。本文我們來把生死問題說清楚。
通常很多人認為,生死問題是一個非常難以理解的問題。以至于他們認為,人一輩子,哪怕是用盡自己的一生,參透了生死問題,也是值得的。甚至認為這是人類智慧的最高挑戰,誰能弄明白生死問題,誰就能獲得最高的成就,誰就能成為人類的導師,帶領人們戰勝精神痛苦。
久而久之,人們就真的認為,生死問題是世界上最難的問題,認為人生最高的心智好奇心,最高的智慧,最大的挑戰,最高的意義,就是參透生死。
真的是這樣嗎?生死真的很難弄明白嗎?顯然不是。因為在我們中國先賢們的典籍中,生死問題,只是一個極其簡單極其初級的問題。簡單到用兩句話就能夠說清楚。
“氣聚為生,氣散為死。”(《莊子》)
“得神者生,失神者死。”(《黃帝內經》)
不光人的生命如此,萬物的生死,也都是如此。天下通于一氣,氣聚為生,氣散為死。
又是什么力量,主宰著氣的聚散,主宰著生命從生到死的進程呢?它的具體機制是怎樣的呢?這個答案也非常的簡單。得神者生,失神者死。
關于生死這個終極問題的答案,是不是特別簡單?我們中國的圣人,用十六個個字就把生死問題全部說清楚了。在過去的一分鐘內,我們學宮的讀者,已經超過了歷史上所有蠻夷猔教的創始人,先知,和導師們的總和。
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人,對這個問題感到困惑,不是這個問題本身有多難,而是很多人太笨。還是在過去的一分鐘內,我們學宮的讀者,心智層次,已經可以超過這個星球上的絕大多數人。
人為什么會痛苦,為什么會煩惱呢?歸根到底,都是因為智力不足導致的。琢磨生死問題,把自己弄的痛苦不堪,終生尋死覓活,也沒找到答案,最后和這個問題本身同歸于盡,并美其名曰為解脫。所謂解脫,其實就是笨死了嘛。
孔子把這類能把自己笨死的人的笨法,稱之為思而不學則罔。花一輩子去琢磨生死問題這么初級的問題,還弄不明白,有圣賢書不學,有現成的答案也不去學習,卻去一輩子和一個自己無法理解的困惑糾纏鏖戰。這都是思而不學則罔的傻瓜做法。
這種人除了笨死,不可能有其他的出路。他們笨死了,還理直氣壯的說自己的一生很圓滿。一個人笨到都不開竅,活得就像一個球一樣,他的一生當然是圓滾滾的了。
對生死的理解,決定了我們對生死的態度。我們中國人認為,生命的誕生,是一件天大的喜事。人間的喜事那么多,但是有一件喜事是所有喜事里面最大的喜事,那就是生孩子。結婚也是很重大的喜事。為什么結婚的喜慶意義很重大呢?因為結婚了馬上就可以生娃了。可見,婚姻的喜慶,是建立在創造生命這件事之上的。
男人和女人,是兩團聚合起來的氣。現代的異端邪說認為,生物的配對是為了愛情,這是因果倒置。因為愛情這種心理上的歡愉,只是對陰陽二氣相吸引相契合的確認,以及所引出的后果和現象,而不是兩氣相合的原因。
我們前面說過,中國人把自己的生命,當成是對父輩生命的延續,把死亡當成是回家。對生的慶祝,對死的哀悼,這是一種建立在對生死充分理解之上的禮節。感謝天地讓我生,告慰天地帶我回家。
為什么中國人對生死如此達觀呢?因為我們能理解的事物,就不會恐懼它,而是會安順的對待它。這種安順的態度,便是莊子所說的安時而處順。生死都只是自然之理,所以它來的時候就來,走的時候就走。如果對待生死,達觀到了這種地步,就是莊子所說的不知樂生,不知惡死的真人境界。
生死可怕嗎?如果理解了生死,它一點都不可怕。如果不理解生死,它才會可怕。
和人類相比,動物每天活著都非常艱辛,不停的尋找食物,不停的攝食。攢夠了營養,才敢小心翼翼鄭重其事地發情一次,找個對象生育后代。人對婚配所產生的那么多不恰當的幻覺,大概都是因為食物來的太容易了,不夠珍惜每一次發情和生育后代的機會,并把最重要的事情當成生活娛樂的副產品。甚至會把生育當成是為經濟活動服務的附庸活動。
可見,現代的人,已經很少有人還能理解生命了。不僅西方的生物學回答不了生命到底是什么,西方的“醫學”回答不了生命是什么。整個西方“科學”連生命是什么這么基礎的問題,都回答不了。可見,現代人所謂的西方科學,是多么的虛妄。
這種對生命的絕對無知狀態,導致了當代人對生命的無條件恐懼。人總是會恐懼不理解的事物。由無知導致的恐懼,又進一步支配了人的精神活動。這種恐懼,在現代生活中,主要的表現為,對普遍生命的無條件絕對敬畏。和它的另一種反面表現——對生命的極端踐踏。
我們可以吃什么,不可以吃什么,怎么烹飪,這是由自然之理來規定的。因為人是一團聚合的氣,所以我們吃什么,本質上也是吃的食物的氣。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氣,就要從食物中攝入什么樣的氣。我們的圣人們,把食物按照氣的性味進行分類,再根據不同的時令,身體不同的狀況,每天體內氣的流注,來安排飲食。
因為對生命的無知,以至于我們現在的人,根本不懂怎么來吃。他們不是按照自然規定的法則來攝食。而是根據某個很荒謬虛妄的人定的法則來攝食。美其名曰,敬畏生命。美其名曰,戒律。比如不能吃肉,素食主義,比如不能吃狗肉,不能吃豬肉。這是非常虛妄的規定。人一旦遵循了這種人為規定的虛妄的法則來生活,嚴格的說,他就已經不再是人了。
同樣,對生命的踐踏,人為的決定誰可以生,誰不能生,也是一種虛妄。過分的敬畏,和過分的踐踏,一個是過,一個是不及,都不能順應自然之理。
人之所以是人,第一要理解本質,能理解生命是怎么來的。第二,是能保持機能,能夠遵循自然的法則來生活。第三是要保持正確,不斷的矯正虛妄錯誤的生活方式,重新回到正確的法則上面來。
一言以蔽之,對于任何生物而言,天地之間必須得有個道。如果天下沒有了這個道,那么萬物就如同生活失去了準衡,如同失去了太陽。人怎么可能忍受被人拿掉方向和準則,拿掉自己頭頂的太陽呢?沒有了規則,生命也必然會永恒地消失。
所以對于人而言,法則保存是第一要義;族類保存是第二要義;自我保存是第三要義。
為什么像岳飛這樣的人,我們的民族要這么崇敬他呢?因為在他的身上,體現了仁人君子的這三大捍衛。捍衛天下之道,捍衛族類保存。甚至為了捍衛道義和族群,赴湯蹈火也在所不辭。
綜上可知,我們中國人,對生的評價,是以自然之道來作為判準的。并不是所有的生命都一樣,并不是所有的生命都值得敬畏。而是,合乎道義的生命才是值得尊崇的,不合乎道義的生命,則是要被唾棄的。
如果人類喪失了對自然之理的捍衛,對生命之義的捍衛,人是不配生存在地球上的。
二、死
說完了生,我們接著說死。現在的人,對死亡充滿了根本性的誤解。流俗的兩大誤解,一個是宣揚人生除死無大事,另一個是宣揚死者為大。
這兩種說法,都是異端邪說。
生是開始,死是終結。就好比做一件事一樣,做的好,做完了,大家給個好評。做的不好,大家給一個惡評。
一群人蓋一棟房子,房子蓋的好竣工了,大家交口稱贊。房子蓋的不好,大家肯定說蓋的太爛了。連皇帝死了,人們也要根據他一生的作為,給他做出褒謚或者惡謚。
萬事萬物,都得有一套準則,這套準則,只能是自然之理,否則宇宙就會瞬間停止運轉。遵循規則的,則是善,不遵循準則的則是惡。也就是流俗所謂的道德。自然之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天理。道德的起源,是來自于天理。
失去了道德的評判,人們的生活就會失去法則,就不能從善去惡。連什么對自己是好的,什么是壞的都不分,那么他的生活一定會結果很悲慘。等所有的人都生活在惡劣的道德環境中,那么等待著人類的,一定是集體滅絕。
為什么會有“人生除死無大事”這種流俗的觀念呢?因為首先是對生的無知,導致自己活不好,沒有方向沒有法則的人生,怎么可能活的好呢。就好比,沒有路標也沒有道路的車,怎么可能開的好呢。既然活不好,就肯定也死不好。而按照生命的自我設定,人死的時候一定得要進行評判的。怎么辦呢?這些被自己的無知折磨得極其痛苦的人,只好跳過生的環節,直接作弊自己給自己的人生打分。
就如同一群差到極點的差生,人生的考卷一道題都不會做。而在臨終之前,又一定得交作業。因為一道題都答不出來,于是,他們答題的環節,變成了一片空白。他們關于考試的這件事,只剩下了最后一個環節:死的時候交卷子。
一題都答不出來,又必須得交卷子,可想而知,這種人會有多么的焦慮,又被這種焦慮折磨得有多么的痛苦。這樣的一群人,為了舒緩自己的痛苦,便交頭接耳的交流,哎呀呀,一道題都不會做,等交卷子怎么辦呢,他們從頭到尾一直談論著這件事,也只能談論著這件事。對于這樣的無知學生,他們的確除了交卷子的那一刻,其他的什么事也沒有了。這便是他們所謂的“人生除死無大事”。
不知道生,不知道死,不知道善,不知道惡。終其一生,因為極度的無知,只能靠著一個又一個錯誤的答案指導自己,并終生活在虛妄和謊言中,除了瘋狂和痛苦不能再感受更高的事物。這種精神狀態,用西方人自己的話來說,叫做虛無主義。
虛無主義的本質是什么呢?它的本質就是無知。它源于無知,也歸于無知。
任何生命,不管它做了什么事,都要無條件不加判別的一視同仁,都要絕對的予以敬畏。無論什么生命,在它死的時候,都要無條件不加判別一視同仁,給予絕對的尊重,這都是虛無主義。
人為什么不能判定一個人生死的善惡狀態?是因為它無知。一個一道題都答不出來的傻子,他顯然不可能具備給別人的考卷打分的心智。
當所有的人都喪失了最基本的心智,大家都變成了零分生命,都喪失了評價生死的能力。那么千言萬語就匯成了一句話:死者為大。
這是何等的虛妄,何等的無知。而這種群體性的無知,已經蔓延到了可怕的地步。一切都無知到了可怕的地步,一切都無意義到了可怕的地步。
三、榮
我們和別人打交道。通常做的第一件事,是先判斷對方的形象氣質。這個人長的真好,或者這個人長的真丑。第一印象先判斷對方長的好還是長的丑,表面上看,是一種審美本能,深層次里講,本質上依然是道德本能。
萬物都是道生德蓄,生命都是一團聚合的氣。這個氣為什么聚合成這樣,而不是聚合成那樣,原因是什么?
一個人的長的好不好,是看五官。五官是什么呢?它是五臟的使者,五臟的外現。五官好不好看,取決于五臟之氣是不是和順。五臟之氣是不是和順,它取決于這個人過去無數代先祖所聚合之氣的歷史總和。
可見,以貌取人并不是沒有道理。當一個人丑到了極限,就好比他已經是考了零分了,他的孩子又沒法考負分,因為試卷上沒有負分。他的孩子蒙對了幾道題,氣的品質又上升了,就會長的好看一些。跟股票觸底反彈的道理類似。于是,一些好事者宣揚有異象者必有異能,異能者必然有異象,還把我們的古代圣賢都畫得齜牙咧嘴的,這是歪理邪說。
根據我們上面的理論,歸根到底,這個宇宙還是由長的好看的人來統治的。長的難看還特別有能力的人,只是很少數的個個別現象。好比說,一個市場的總市值是由大盤股來決定的,而不是由個別觸底反彈的垃圾股來決定的。
這些道理說明什么呢?說明一個人要像長的好看,靠整容是沒用的。首先得合乎自然法則來生活,其次要養好自己的精氣。最后才會表現在自己的臉上,讓自己容光煥發,也就是俗稱的長的好看。如果這輩子生下來就不好看,這得怪自己的父母。但也不是沒有辦法補救,如果一直修養自己的德行,還是可以變得越來越好看的。
它還說明,一個人如果老做缺德事,會變得越來越難看,大自然懲罰它,會讓他的后代也會變得越來越難看。丑到找不到對象,就會自然滅絕,淘汰掉這種劣化的種。
單從一張臉,我們就可以研究出來這么多的深刻道理,可見,我們中國的文化是多么的深不可測。雖然我們遺忘了自己的文化,但是我們日常的一些生活習慣中,依然可以看出來了我們的文化,如同藏在體膚之下的地下河流一樣在照常奔騰不息。
和人打交道,看完臉之后,接下來做什么呢?看本事。我們通常問別人,第一句話是這樣問的,你家是哪里,叫什么名字?大家可能以為只是隨口一問,實際上,這背后的文化本能,也是深不可測。
黃帝賜百家姓那天起,我們所有有姓的炎黃子孫,都是有封土的貴族后代。百家姓的姓氏,對應的是封土,其中大多數都是黃帝的子孫和親戚。沒有姓氏和封土的,則是蠻夷戰俘罪人這樣的賤籍。姓氏是一件十分嚴肅的事,我們現在的人,隨隨便便就亂改奇怪的姓,或者取個洋名,這是自貶為賤籍,數典忘祖的極致。
以前我們對待外國人,也就是蠻夷,是不準他們私自脫離賤籍改漢姓的,抓到了會被判重罪。如果他真的立了大功,才會賜姓為漢姓。
問一個人家在哪里,再問一下姓氏,基本上就可以判斷出來這個人,他的先祖在黃帝賜百家姓那一代,做過什么功勛,有什么樣的能力。然后再根據這個人的先祖的能力大小,來看他的種好不好,根據他的種好不好,來判斷這個人幾十代之后的后代,本事的大小。
為啥我們文化里認為人生的最高成就的體現,就是光宗耀祖呢?因為最開始賜姓的那代人,幾乎都是能考滿分的賢人英才,立下了絕世功勛,才給封土賜姓的。后來后代不爭氣,總是在及格線上徘徊。終于有一天,祖墳冒青煙了,幾十代后又有一個人建功立業考了滿分。他得多激動啊,趕緊的跑到祖墳上告訴祖先,祖宗在上,你的后代某某某又考了一百分。
先看臉,再看族譜。然后對照一下,發現這個人長的還不賴,本事還不錯,認為他沒給他的祖先減分,我們會評價說,這個人不錯,一表人才。如果他還能拉高自己祖先歷代歷史上的平均水平,那就是大事件了,得立祠堂,還得在族譜上大書特書,成為族群繁衍的新明燈。
我們對生死的評價,生活得好的,是榮。反之則是辱。生死榮辱,貫穿在每一個人中國人生活種的點點滴滴中。這種源自生命本能和道德本能的力量,無形中在推動著我們這個民族命運的跌宕起伏與興衰榮辱。
說完了榮,我們接著說辱。
四、辱
平時我們見別人做了缺德事,邪惡的事,會說他不要臉。說人不要臉,真的只是一句平淡無奇的羞辱人的話嗎?顯然不是這么簡單,這背后的學問太大了。
根據我們前面所講的道理,人只是一團聚合的氣,人長的好看還是不好看,取決于歷史上自己的祖祖輩輩的氣的聚合品質的歷史總和。如果自己這輩子不順應天理來生活,老做一些傷天害理的事,那么他的氣就會長壞,自己活著的時候就會變得越來越變丑。
自己變丑了,自己生的孩子也會變丑。如果自己的孩子也不好好生活,他的子孫也會持續的變丑。一直到丑到找不到對象,自然絕戶。對于不聽話的人,大自然以這樣的方式,完成了報應。真正的報應是指這件事,而不是指聽不聽要飯團伙的話,才會招報應。
《漢書·成帝紀》:“朕親飭躬,郊祀上帝。皇天報應,神光并見。”可見,報應之說,是中國文化術語,跟印度要飯文化,毫無關系。
除了不要臉這句罵人話,更嚴重的一句話是說人是不肖子孫。首先,臉長的沒有自己的先人好看。其次,才德不如他的先人賢俊。
罵人是不肖子孫,背后的深意是什么呢?意思是一句嚴重的警告,再這樣的不爭氣下去,存在滅種的危險。長的一代比一代丑,本事一代比一代差,吃飯都吃不上,不滅絕等啥呢。
比不肖子孫更嚴重的警告是什么呢?是說一個人沒種。都沒種了,還怎么傳續自己的香火呢。在古代要是罵人沒種,說別人就要斷子絕孫了,這肯定是要結仇的。
說人家沒種,對方肯定不服氣,我怎么就沒種了呢。這邊就接著說了,你不如你的先人,種變孬了嘛。也就是孬種啦。對方一聽孬種這倆字,殺人的心都有了。這時候還沒完,這邊繼續說,你知道你的種是怎么變孬的嗎?你祖先的種是很好的,我猜啊,你之所以會變成孬種,是因為你母親勾引了蠻夷禽獸的野男人,生下了你,因為種雜了,所以才變孬的。
到了雜種這個詞,基本上就是最狠毒的詞了。只是現在的人沒文化,把雜種重新換了個說法叫混血兒。還認為混血兒是個好東西。真是把他祖宗十八代的臉都丟光了,愧對列祖列宗。
如果一個很壞的壞人死了,古人是怎么做的呢?他們根本不會在不明就里的在朋友圈點蠟燭發愛心,而是先評價這個人一生的所作所為,如果他是一個高尚的人,有益于民族的人,大家就會說,這么好的人,怎么說走就走了呢?
如果是一個卑鄙的壞人死了,大家會拍手稱快普天同慶地說,老天爺終于睜眼了,老天爺終于找到他了。這種壞人要是一天能死一百個多好啊。
好人雖然死了,大家世世代代都不會遺忘他,每年都要紀念他,讓他萬古流芳下去,成為整個民族的楷模和榜樣,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學習他。如果是個大奸大惡的壞人死了,大家會讓他遺臭萬年,還要給他立個跪像,讓世世代代的子孫都唾棄他,更要警示子孫不能學習這種作為反面教材的雜種敗類。
反觀我們現在的人,已經全然的喪失了對生死榮辱的認知。很多人,都在毫無知覺地干著不要臉的事。而那些奸邪的壞人死了,非但不去慶祝,還要像哀悼好人那樣的哀悼他們,還要給他們點蠟燭在線守孝。看這陣仗,要是秦檜死在今天,可能他收到的蠟燭比岳飛還要多吧。
孔子說那些可憐的畫地為牢的糊涂蟲是思而不學則罔。而現在的人,則是連思都懶得思了,淪為沒頭沒腦的糊涂蟲。這樣的群體性的糊涂蟲式人生,他的生命,難道不是枉來一遭嗎,和從來沒活過,有什么區別嗎?
明白了生死榮辱,才能知道怎樣的活法是好的,怎樣的活法是不好的,才能戰勝虛妄,才能過好這一生。才能成為一個明白是非善惡的人,成為一個脫離了低級心智的人,成為一個有益于民族的人,成為一個有益于國家的人,甚至有可能,成為一個萬古流芳的人。這才是真正的大寫的人,沒有白活一場的人。
除特別注明外,本站所有文章均為至道學宮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來
https://mp.weixin.qq.com/s/pa_420rXmwDlSx1m2H78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