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人們對于她傳奇一生的八卦之心,光看翻拍過多少回影視劇已經能略知一二了。
影視劇里關于女皇帝的香艷情事渲染過不少,人們耳熟能詳的大概有兩個皇帝(不包括她自己)——李世民、李治,一個和尚——薛懷義,和N名美男子——張易之、張昌宗等等。
那么,誰才是武則天一生最愛?
七仔認為大概是李治。
沒錯,李治。
01 ? 看朱成碧
貞觀二十年,也就是公元646年,唐太宗病倒,在病榻一臥就是三年。在這樣一個大唐王朝風雨飄搖的時候,一段感情悄無聲息的萌芽了。
在太宗皇帝的病榻前,十八歲的李治與二十二歲的武媚娘相識了。他們一個是太宗的兒子,當朝太子;一個是太宗的才人,皇帝的眾多妃嬪中的一個。雖然論身份、論輩分,兩個人之間幾乎都是不可相交的兩條線,然而在長時間的接觸中,純真的愛情卻突破重重禮教萌芽了。
公元649年,太宗皇帝駕崩。以先帝妃嬪的身份,武媚娘被送到感業寺削發為尼。太宗的周年祭日,已登基為帝的李治來到感業寺進香。365天的分別,李、武的相悅之情早已化作綿綿的相思之苦。風雨故人到,頃刻間,二十五歲的武媚娘和二十一歲的李治思念之苦化作滿腔淚雨,“武氏泣”“上亦潸然”,感業寺里上演了一出凄美的鵲橋相會。
公元651年8月,李治接武媚娘回宮。次年歲末,他們的第一個兒子李弘出生,李治大喜,武媚娘越發受寵,并于公元654年封她為昭儀。同年,李治離開京師長安拜謁太宗昭陵,并讓身懷六甲的武媚娘伴隨君側,二兒子李賢更是出生在謁陵路上。公元655年,李治下詔,立武昭儀為皇后。同年11月,盛大的皇后冊立儀式舉行,文武百官及蕃夷酋長在肅儀門朝拜了武后。
這是一段很快就能抒寫完成的歷史,卻飽含著太多不為人知的勇氣與力量。即使登基為帝,要在錯綜復雜的后宮,把武媚娘從先帝嬪妃冊封為當朝皇后,李治要懷著多大的勇氣才能徒手對抗著天下,最終扭轉乾坤啊?這又是怎樣的一種愛情力量下頂住世俗的壓力啊?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長夏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令李白都驚艷的《如意娘》,道出了武則天羞赧的少女心事。拋開老夫子們所謂的權謀說吧,也許,這只是一段兩情相悅、看朱成碧的純潔愛情。
02 為你愿與天下為敵
李治不惜于全天下為敵,將世間女人最尊貴的冠冕給了武媚娘。
他并不是一個昏庸無能的皇帝,登基之初,李治就把太宗時的三日一朝改為一日一朝,勤勉執政,繼續執行太宗制訂的各項政治經濟制度。這個時期,社會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史稱“永徽之治”。李治不僅平定了房遺愛、荊王李元景及吳王李恪等的謀反,大敗百濟、平定朝鮮半島之亂,還滅掉西突厥,將唐代的版圖擴張到歷史最大……
當然,這些成績的取得,與唐太宗“貞觀之治”的社會積累有關,然而高宗李治的個人能力也不可小覷。許多人評價高宗李治,總認為他無所作為,多半是因為唐太宗李世民的光輝太過耀眼,“千古一帝”武則天稱帝太過傳奇,而掩蓋了他的光輝罷了。
公元660年以后,由于視力下降和患有風眩病,體力不支的高宗李治難以料理國政。思前想后,他決定把部分政務交由武后協助處理。此后,武后開始執政天下。
可以說,武媚娘的一生都與李治有過莫大的關聯,他將她從黑暗帶入了明亮的世界,他為她贏得了一個女人至高的權利,他也將她推上了皇權的巔峰。李治與武則天的感情已經超越了愛情,發展為一種互為信任和理解的知己。
史料記載,李治對武后疼愛有加,而武后對李治也很好。李治晚年,因病眼睛失明,遍請名醫終于將其治好。武后于是親自背著幾十斤重的綢緞給醫生,說:“我實在沒有什么可以感謝你,只能親自背著這些東西給你”。要知道此時的武后早已不是當年感業寺里思念情郎的懵懂少女了,在經歷了無數險惡無比宮廷傾軋斗爭之后,她早已蛻變成為心硬手狠的嗜血政治家,卻還在他的面前表現出小女子的一面。高宗后期,武后幾乎獨攬大權。他對她也產生了嫌隙,一度想要廢后。但她始終沒有對高宗下手。也許,那就是最簡單的愛情。作為女人,她可能并不是一個好母親,但絕對是一個好妻子。
歷史的慣性要把女性擋在權力的大門之外,但是歷史又無奈地給武后讓開了一道大門,——當然,這依然由李治左右。雖然也曾經對武媚娘有過幽怨與擔心,但最終還是欣賞她的韜略、聰明和才能,而最終選擇信任她。
公元683年,高宗駕崩之前,一句“事有未定者,取天后處分”的遺言,留給她處理軍國大事的權利和地位,也成為她日后一步步走上至尊之位的基礎。直到最后,高宗想到和信賴的仍然只有武媚娘。
公元690年,武后登基稱帝,成為我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在她和丈夫共同統治的半個多世紀里,大唐的疆域最大,物價最低,人口增長最迅速!他們攜手創造了一個社會繁榮、國泰民安的天下,延續了“貞觀之治”之遺風,為“太平盛世”奠定了基礎,譜寫了一曲千秋絕唱的盛世唐音。
最后的最后,她仍將皇位傳給他的孩子,仍然留下遺言跟他合葬——以他皇后的身份。
03 她想要的,她已得到!
陜西,咸陽,乾陵。
氣勢壯闊的神道,神態各異的守陵人翁仲,雌雄難辨的巨型石獅,神秘丟失頭顱的六十一蕃臣,以及遙望相對地無字碑與《述圣記》石碑……這里的一切,默默地向后來人訴說著那段曾經的歷史過往。
公元684年的新年,武則天是在傷慟悲懷中度過的。大唐皇帝,也是她的丈夫李治撒手人寰,只有東都洛陽宮里搖曳的燭火伴隨著一個61歲老人的追思之苦。在風雨歷練中形成的剛毅,最終被永夜的孤寂化作一腔柔情。太宗榻前眉目初次相對,感業寺孤守青燈中唯一的溫情,二進皇宮朱門的喜悅,萬千寵愛于一身的皇恩,登頂鳳鸞寶座的尊貴,還有主持朝政被給予的信任……她所有的一切,都來源自一個男人。
一樁樁往事涌上心頭,悲悲戚戚,情不能禁,她執筆寫下了泱泱五千言的駢體文《述圣記》。文章從緬懷先祖先皇的勞苦功高開篇,扼要追述了先帝高祖和太宗從晉陽首義到平定天下的史績,著重記述了高宗李治的一生,特別是自太子監國到駕崩前的重大歷史貢獻。 除了謹遵亡夫遺詔,讓他回葬關中之外,她還將《述圣記》刻成碑石,樹立在乾陵。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的風雨剝蝕之后,今天,我們能夠釋讀《述圣記》碑上的文字也不過1630字。然而,即便是僅有的殘篇斷句,我們也依然從中讀出高宗李治在武則天心目中的模樣。
政治舞臺上,他們既是伙伴又是對手,但最終卻選擇了互相信任;感情生活中,他們既是夫妻又是知己,并且一直將情感延續到生命的盡頭。撥開為政治利益推手交鋒時的云霧,我們看見,李治和武則天的愛情始終在人性的軌道上前行。
在生命走到盡頭之時,武則天做出了還政與李唐和與丈夫高宗李治合葬的選擇。她親自下詔要求“令去帝號,稱則天大圣皇后”,以高宗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很多人說這是武則天最終的無奈選擇,有人說她是希望自己的身份變得含糊一些,免得那些所謂的夫子們的言語攻擊,但無論怎樣,此后,她永遠與他相伴左右。
這一世,她沒有遺憾也不后悔。在人生最后的時刻,她退離了她爭了一世的位置,皇帝的名號不是她要的,她愿做李治的皇后,兩人并肩而坐,笑看山河,就像少女時代那看朱成碧的純真。
她所要的,她已得到。
說武則天最愛的是“權力”的小伙們,
這不在本篇探討范圍之內哦。
奏是這么任性。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