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時間:2015年10月15日 ?10:10-11:40 ?1.5小時
閱讀書本:《蘇菲的世界》 ?作家出版社
閱讀目標:通過書籍簡單哲學入門,跟著主人公蘇菲上一堂哲學基礎課。
閱讀方法:檢視閱讀,部分精讀
閱讀數量: P51-P131
閱讀筆記
關于雅典的三位大哲學家:
蘇格拉底:自蘇格拉底之后,雅典成為希臘文化的中心。他從未留下任何文字,但卻是對歐洲思想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他的高明之處在于他與人談話時看來并無意要指導別人。所做的不過于提出問題。蘇格拉底認為他的工作是幫助人們“生出”正確的思想,因為真正的知識來自內心,而不是得自別人的傳授。他相信心中有“神明指引”,使得他能夠不斷揭露人們思想上的弱點。
蘇格拉底關心個人與他在社會中的位置,對于大自然的力量較不感興趣。相較詭辯學派,蘇格拉底從不認為自己是個智者,他說“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無所知。”面對難解的問題,他既不篤定,也不漠然。他只知道自己一無所知,因此他成為一個哲學家,一個孜孜不倦追求真理,永不放棄的人。
蘇格拉底認為人類必須為自己的知識奠定鞏固的基礎,他相信這個基礎就是人的理性。由于他對人的理性具有不可動搖的新年,因此他顯然是一個理性主義者。
蘇格拉底認為“知善者必能行善。”只要有正確的簡介,就會采取正確的行動,也唯有行所當行的人才能成為一個“有德之人”。我們之所以犯錯,是因為我們不知道何者是對的。這是人何以必須不斷學習的原因。
柏拉圖:柏拉圖式蘇格拉底的學生,他為老師寫的自辯是流傳于世人們認識蘇格拉底的憑借。
他認為,物質世界的背后,一定有一個實在存在,他稱這個實在為“理型的世界”,其中包含存在于自然界各種現象背后、永恒不變的模式。即“柏拉圖理型論”。他秉承:我們對于那些不斷改變的事務部可能會友真正的認識。我們對于那些屬于感官世界的具體事務只能有意見或看法。我們能夠真正認識的,只有那些我們可以運用理智來了解的事物。
柏拉圖認為是在世界可以分為兩個領域。其中一個是感官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每一件事物都會流動”,而且沒有一個是永久不變的。這里面存在的都是一些生生滅滅的事物。另一個是理型的世界。我們可以利用理性來確實認識這個世界。感官勿伐察知這個世界,但是這些理型或形式是永恒不變的。
柏拉圖同時認為,靈魂棲居在軀體內之前,原本就已經存在。
柏拉圖的“洞穴神話”表達了他認為黑暗洞穴與外在世界的關系就像是自然世界的形式與理型世界的關系。比起鮮明清楚的理型世界,大自然顯得黑暗而平淡。
政治觀上,在柏拉圖的構想中,一個國家應該像人體一般,由三個部分組成。猶如人的頭、胸、腹一般,國家應該有統治者、戰士與工人。統治者以理性來治國,女人只要受到和男人一樣的訓練,而且毋需生育、持家的話,也會擁有和男人不相上下的理性思考能力。
亞里士多德:他是一位希望澄清我們觀念的嚴謹的邏輯學家。不僅是希臘最后一位大哲學家,也是歐洲第一位大生物學家。如果說柏拉圖無視于感官世界的存在,更多運用他的理性,而亞里士多德則同時也運用他的感官。亞里士多德的觀點與老師柏拉圖相反,認為“形式”存在于 事物中,因為所謂形式就是這些事物的特征。他指出,我們對于自己感官未曾經驗果的事物就不可能有意識。與柏拉圖認為不先存在于理型世界中的事物就不可能出現在自然界中也是相反的。亞里士多德認為我們所擁有的每一種想法與意念都是透過我們看到、聽到的事物而進入我們的意識。
在批評柏拉圖的理型論后,亞里士多德認為實在界乃是由各種本身的形式與質料和諧一致的事物所組成的。“質料”是事物組成的材料,“形式”則是每一件事物的個別特征。他相信自然界的每一件事物都可能實現或達成某一個特定的“形式”。
亞里士多德對自然界的因果律列舉出了四種原因:質料因、主動因、形式因和目的因。在說明人類如何區別世間事物時,強調了“形式”與“質料”的差別。試圖將每一件事物分門別類。
當亞里士多德將人類的生活做一番整理時,他首先指出: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可以被分成兩大類。一類是石頭、水滴或土壤等無生物,這些無生物沒有改變的潛能。只能透過外力改變。另一類則是生物,而生物有潛能改變。人區別于其他生物的原因是人類具備理性思考的能力。
亞里士多德認為快樂有三種形式。一種是過著享樂的生活,一種是做一個自由而負責的公民,另一種則是做一個思想家與哲學家。接著,他強調人要同時達到三個標準才能找到幸福與滿足。
亞里士多德描述了三種良好的政治制度。一種是君主制,就是一個國家只有一位元首,且統治者不能致力于謀求私利。第二種是“貴族政治”,國家由一群人來統治,但要避免淪為“寡頭政治”。第三種是民主政治,但要防止變為暴民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