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討論年薪15萬之前,
不如讓我們先來做個趣味問答,
請聽題——
哦不好意思,
走錯片場了,
請忽略他,
我們正經一點,重來:
這是一道開放題,不設立標準答案,你可以自己先花十秒鐘想幾個能實現的方法。
.
.
.
好,下面簡單分析下,鴨子上樹,就是「趕鴨子上架」的問題。要想實現這個目標,要素有三個:樹、上樹途徑、鴨子。
如果不考慮可實施性,可以給到以下方案:
要素一:樹
可以把樹砍到,讓鴨子上來,這也算是上樹了,一種很巧妙理解題目的解決方法;
要素二:上樹途徑
可以在樹上裝一個升降機、斜坡等,借助一些外在工具實現。甚至,還可以用多啦A夢的任意門,這也是可以的;
要素三:鴨子
給鴨子做生化變異,長出老鷹翅膀,就可以飛到樹上。
還可以用管理學的思路,以激勵的方式,在樹上掛蚯蚓,從低到高,讓鴨子跳起來吃,慢慢進化,直到能跳到和樹一樣高;
……
這是我簡單列出的幾個方法,現在,順著每一個要素發散,聰明的你是不是可以想出更多的解決方案?
先別為自己的腦洞清奇感到高興,
下面我再來問你一件事,
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樹這么可愛,為什么要上它?
是樹上有什么東西要拿下來嗎?如果是這樣,我們完全可以用別的解決方案,那為什么非要用鴨子呢?
在最初提出問題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問題的出發點?即:為什么要這么做?
這就是今天我想告訴你的一種思維方式:
黃金思維圈
01.透過現象看本質——黃金思維圈
提出這個思考模型的,是國際知名廣告人——西蒙?斯涅克[Simon Sinek](Anyway,你不用記住他,考試不考,裝逼也用不到)。
如果你高中有好好學習,一眼就能看得出,「這不就是高中政治、歷史答題的步驟嘛: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p>
是的,要素相同。這個思考模型是指我們看問題的三個層面——
what:第一個層面,是什么,事情的表象,呈現的結果;
how:第二個層面,怎么做,也就是如何去做這件事情;
why:第三個層面,為什么,就是做事情的原因或者目的。
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不需要過多解釋。
思考why層面,是一種探究事物本質的方式,也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如果只停留在what層面,會陷入很多陷阱,除了上邊的鴨子問題,下邊再給你舉幾個例子。
02.在what層面徘徊——封閉式選擇的陷阱
某法庭上,律師為了說明證人對現場證據記憶有偏差,于是問了他一個問題:
「您剛才說自己經常抽煙,我想問您一個問題,駱駝煙盒上那位拄拐杖的老人,有沒有胡子,您還記得嗎?」
證人記憶里模糊現出拄拐老人的樣貌,于是斬釘截鐵說出:有胡子!我記得清清楚楚!
證人說完后,律師拿出一包駱駝香煙:煙盒上壓根沒有什么拄拐的老人。
這種給出固定范圍判斷、給人下套的方法,叫封閉式選擇。不加留意,很容易掉到這個陷阱里:當你處在本來就錯誤的問題里,再怎么選都是錯的。
封閉式選擇也是一種營銷策略,在現實生活中也能經常遇到。
比如,你路過街邊的早點攤,有經驗的大爺大媽一定會問你「喝玉米粥還是小米粥還是豆漿?」,而一定不會問「喲,小伙子,見你剛從對面洗頭房出來,累壞了吧?要不要喝碗粥?」
面對前者,你的選擇是A or B,or C;面對后者,你的選擇是Yes or No。
通常,下套者已經默認了你選Yes,免除第一層思考,然后直接給出你Yes之后的選項,你也會由著自己的應激反應(這個概念很重要,自己百度)往下走。
這就是只停留在what層面,容易陷入的困境。
再給你舉一個廣告案例——肯德基《超強星賣家》
這個案例就是典型的運用了封閉式選擇策略:
沒有問你「你要不要點贊?」
直接上來就是「你給誰點贊?」
替你做出了Yes選擇,直接進入他設計的點贊游戲中。
到這里,你也應該能夠理解,在影視作品中,律師為什么會持續非常情緒激昂地審問:「請你回答我!是或者不是!」
這就是在持續下套,牽著鼻子走,讓對方進入一個喪失自我思考的狀態。
以上就是停留在what層面的一種典型表現——無論是不是封閉式選擇,都會囿于當前的處境,尋找即時應對的方法,跳不出來思考為什么要這么做。
所以下次再有人上來就給你幾個選項,你不妨先思考:我為什么要做選擇?
03.抓住Why的本質,才有How的創意
在蘇佬師以往服務的客戶中,無論什么行業、體量大小,甚至是從來沒聽過的八線農副產品,也總是喜歡動不動就說做個微博、微信活動,要搞新媒體營銷,在這上邊投入也不少。
可以用黃金思維圈簡單來分析下:
what:這是種什么做法?
迎合新媒體時代,大家都在做,我也需要做,美其名曰「與時俱進,探索社媒新玩法」;
How:該怎么做?
看別人怎么做,自己學著做,賣萌、轉發抽獎、逗逼小編求調戲、官微一言不合就開車……
why:為什么要這么做?
和用戶建立新溝通?品牌年輕化?能給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新的有效傳播渠道?能提高銷售轉化?
能思考到why層面,做下簡單評估,基本也就知道要不要做新媒體了。如果要達成這些目標,完全有別的渠道、方式可以替代,而且成本說不定更低。
在服務那么多客戶后,真心感覺到,我們的甲方太淳樸了,企業在新媒體試水方面做出的累計預算投入,都夠賈躍亭還完錢再做一個樂視生態了,真的。
在營銷傳播中,關于why的思考,我有個印象非常深刻的例子——樂純酸奶。今天給你分享下樂純酸奶關于「名片」的理解。
首先從what層面思考下名片是什么?
是商務活動中了解彼此、聯系方式的信息載體。但是在當今互聯網環境下,名片APP以及微信的存在,讓紙質名片的真實作用微乎其微。
而且你又不是酒店發的小黃卡片,能讓人有多大的聯系欲望?
ok,下邊我們從名片的本質開始,進入why的層面,重新思考它:
名片首先是為了讓別人記住你。
其次,名片還要讓別人記住你的公司,具有品牌傳播的屬性。
基于從why層面的思考,樂純酸奶重新設計了名片:
設計成雙手遞上一張可以兌換自家產品的100元現金券,這樣產品也植入進了這件事。
但總依然覺得這樣還不夠好——因為對方依然是被動接受名片的過程,畢竟人們都不喜歡被動。怎樣讓對方可以主動學習、主動了解你的公司和產品呢?
于是他們再次調整,最終重新設計成了這樣:
“你好,這是我的名片,可以用來在門店直接兌換一種口味的酸奶。”
“我們的口味有四種,你可以挑選一個你最喜歡的?!?/p>
“哇,這么好”,“你們有哪些口味呀”,“讓我想想哈哈哈哈”,“就選這個香草栗子口味吧!看上去很好吃的樣子?!?
依然是封閉式選擇的邏輯,跳過了思考的第一步。
最終的結果是,當大部分其它名片都進入垃圾筒時,樂純酸奶的名片幫助破冰、讓合作方主動來記住了品牌、并嘗試產品?;蛟S很多人都忘了,這原來是一張“雞肋”的名片。
由此可見,從why出發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即便再微小、司空見慣的事物,也能從中產生完全不一樣的創新結果。
將這種思考方式運用到你的學習、工作、生活、對事物的認知上,相信一定能緩解你的很多焦慮。
還會發現,就像進入賢者時間一樣,對世界的認識,再次清晰了許多。
以上就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黃金思維圈」,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看到這里,我想那個薪水的具體數字已經不再重要了。相比培養一項長期能力和高效的思維方法,這個數字真不算什么,所以不要糾結。我真正想告訴你的是:
我不認為薪水跟你喜不喜歡加班、工作年限有關,
而在于你有什么樣的思維方式,
以及在這個思維方式下,和你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小有關。
也有很多人來問我,職業未來發展不明,不知道未來的晉升空間在哪里,該如何漲薪?現在,從我個人經歷的角度告訴你——
薪水止步,
從你停止思考的那一刻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