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人算是個喜歡讀書的人,常按照網上的熱門書單和“大v”推薦買書,塞滿家中的書架。
然后一本一本地讀。熱門書讀了不老少,但總感覺消化不良,知識碎片得厲害。
所以,有時候會覺得很茫然,尤其是夜深人靜獨自一人站在書架前。
到底要讀什么樣的書,到底有沒有“完美書單”?
直到我開始認真研究閱讀方法和技巧,我才意識到,讀書這么個性的事情,怎么可能會有適合每個人的“完美書單”?
那些“100000+”的書單,不但不可能對每個人都適合,甚至對大多數人都不適合。
所以,別浪費時間和精力了,最適合自己的,永遠是自己定制的私人書單。
1.
定制書單,首先要對書進行分類。我最欣賞的分類方法,莫過于郝明義的《越讀者》。
《越讀者》中,將閱讀比喻成飲食。
第一種閱讀,是為了尋求職業、工作、生活、生理、心理方面的現實問題的解決之道。這很像讓我們吃飽的主食,所以叫“主食閱讀”,也可以稱之為“生存需求的閱讀”。
第二種閱讀,不求針對你人生的現實問題給出解決之道,卻可能幫助你從一個看來間接、卻非常根本的方向,思考這些問題的本質。
這種閱讀幫助我們體會人類生命深處的共鳴,思想深處的結晶,很像是飲食分類中的“美食”。“美食閱讀”,又可以稱之為“思想需求的閱讀”。
第三種閱讀,為了幫助我們查證閱讀過程中不了解的字意、語意、典故出處等,很像是飲食中的蔬菜水果,起到促進消化和吸收的作用。“蔬果閱讀”,又可以稱之為“工具需求的閱讀”。
第四種閱讀,和前面三種都不同,沒有一定的目的,不為尋求現實問題的直接解決之道,不為尋求思想的結晶,也不為參考和查證,閱讀就是娛樂,消遣,是一種休閑活動,很像是飲食中的甜食,或者零食,追求的就是口感。“甜食閱讀”,有可以稱之為“休閑需求的閱讀”。
需要注意的是,閱讀的“飲食”中,主食、美食、果蔬和甜食分類因人而異,對你是主食,對我可能是美食;對我是美食的,對他可能是甜食。
比如,《紅樓夢》對大多數人來說,是甜食,休閑用的。但對研究“紅學”的人來說,卻是一道絕對的“主食”。
在我看來,書還有第五種,就是我們常說的“爛書”,可以比喻為“垃圾食品”,是一種“浪費時間的閱讀”。
這種書,我立即能想起來的,就是《貨幣戰爭》。
在這里,推薦一篇文章《學會避免讀爛書,比學會找好書讀還重要》。這篇文章把“爛書”進行了詳細地分類,大概包括“胡說八道、誤人子弟”、“庸俗無聊、販賣雞湯”、“拼拼湊湊,錯漏百出”等三種,大家可百度一下。
2.
把書這么一分類,盲從迷信“熱門書單”的問題就顯露出來了——書單中推薦的書,未必真屬于你要閱讀的類型。
可以說,越熱門的書單,越具有欺騙性。因為每個人的閱讀需求,都是個性化的需求。
怎么可能那么多人都一樣?
你是上班族,他是學生族;你是企業高管,他是普通員工;你是公務員,他自主創業……
你們想讀的書怎么可能完全一樣?
甚至同行業大V的書單,都不一定適合你,因為你們的人生經歷不一樣,視野不一樣,具體需求也不一樣。
所以,不可能有別人推薦的“完美書單”這種東西的存在。
所謂“完美書單”只有兩種可能,第一種就是公認的文學名著,但這種真沒必要專門推薦。
第二種就是暢銷書拼湊在一起。這類書單,一般充滿了心靈雞湯這種“垃圾食品”和暢銷小說這種“甜食”。
且不說每個人“甜食”的口味不一樣(我愛推理小說,你也許愛網絡玄幻),總吃這些東西,就算不吃壞“腸胃”,最多也是把自己弄成個“虛胖”,和“強壯”根本不是一個概念。
所以,真正的“完美書單”,永遠是自制的私人書單。
而且,定制私人書單其實不難,就三步:
1)先問問自己,最迫切的閱讀要求是什么?想在工作上進步?還是想研究一下人類思想的結晶?還是想消遣娛樂,吃點“甜食”?
以我自己為例,最近主要在學習讀書方法和育兒方法,所以選書自然就是這兩個領域,然后稍微補充點“甜食”,防止營養失衡。
2)定好了目標,然后就是選書。我在《怎樣選書和讀書?干貨分享》這篇文章中說過,無非是以下幾種:
豆瓣關聯書籍;
卓越網和當當網排名(可參考,有很多水分);
豆瓣的評價+讀者的讀后感+一些摘要(我不喜歡先讀摘要和讀后感,會影響自己讀書時的思路,豆瓣的評分可作為重要參考,比其它網站都靠譜);
權威高手推薦,或者研究他的書;
經典著作引用的書目。
3)選完書,到圖書館,或者書城,做檢視閱讀,評估質量,看好了下單。如果懶,可以去豆瓣看評分,豆瓣總體還是比較公正的。
在《越讀者》中,作者寫道,閱讀是除了愛情外,最美好的事情。
對此,我深有同感。
可惜時間有限,書海無涯,閱讀的樂趣我們也只能有限的享受。
正因為這樣,我們更不能盲從,也無需心慌。我們要從自己實際出發,腳踏實地,一點一滴享受閱讀之美。
而且,如果一個人懶到都不肯用心定制一個私人書單,又怎么指望他在讀書時做到獨立思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