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焦點是一個以目標為導向的后現代心理學的流派。也就是說,目標對于焦點來說是特別重要的一件事情。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當一個孩子呱呱墜地的時候,我們想要一個什么樣的孩子呢?有家長可能會說,我想要一個,身體健康,自信陽光,開朗樂觀,積極向上的孩子。那么隨著孩子一點點長大,三歲就送進了幼兒園,六歲就上了小學,隨著孩子學習任務的增加,家長的要求可能就會有所變化,漸漸的成績就成了家長和孩子溝通最多的話題,也是最為重視的一件事情。每天的功課有沒有寫?嗯成績考了多少分?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在班里占多少名,等等等等。
那么在當今應試的大社會里,成績也是被家長之間、老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拿來對比和討論最多的一件事情。
前幾天聽劉彥老師的朗讀中有這樣的一個真實場景的描述:那天我考了班里第三名,心里很不開心,回家的路程變得那么漫長,十分鐘的路程我走了很久,心里特別的失落和忐忑,因為我考的是第三名,沒有考第一名,所以說不知道回家以后,怎么去面對爸媽期待的眼神,怎么去和親朋好友交代。如果說這個孩子回到家,爸爸媽媽,用失望的眼神和語言說:怎么沒有考第一名啊,可不能驕傲啊,要更加努力才行!那么,對于這個孩子來說,只有第一名,父母才是開心的,他才是父母的驕傲,也就是說他的價值和成績是相關聯的,他的開心和煩惱,與是否考第一名也是相關的,那么這個孩子,還會有多少的真正的快樂呢?又會有多少的自信、陽光呢?
而一旦這個孩子,把成績當作他自身價值的唯一體現,而做別的事情是得不到父母的獎賞和表揚的,反而會認為,那些是多余的,會影響學習,比如說孩子越愛閱讀,比如說孩子愛聽音樂,比如說繪畫,跳舞。有時候孩子試圖,幫家長做些事情的時候,往往會,讓家長覺得浪費時間,你把學習學好就可以了,是這樣嗎?真的是這樣嗎?其實孩子發展更多的愛好,去,對于培養他的情操,對于調節身心都是很有幫助的。
劉老師一直在強調:人生是一個馬拉松,又不是百米賽,那么急干什么?當一個孩子被過多的關注到成績、關注的學習,那么他很可能會過早的耗竭學習的熱情。有的孩子到初中高中都厭學了,因為他感覺到自己無論怎么努力,可能都達不到父母的要求,也或者是,當他有一天發現,有人學的比他更好,他就不知道自己的價值何在?因為自己除了學習什么都不會,而現在學習也學不好了,會讓他有極大的挫敗感。也就會讓他感覺到自己是無能的。慢慢的喪失對學習的信心。也會讓他對自身的價值產生懷疑。漸漸的會厭學和形成一些心理的問題。
當孩子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家長焦頭爛額,沒有辦法的時候。有很多的家長都想到了去學習相關的心理學的知識。也更多的關注到孩子內心的需求,去問一問自己:自己的初心是什么?自己現在這樣做,是離自己的初心越來越近了,還是越來越遠了?那么自己在跟孩子交流的過程中,有哪些地方還是值得肯定的呢?那么接下來再做一些什么樣的調整,可能會更好一些呢?那么,調整完以后又會跟現在有什么樣的不同呢?這些不同又會給您什么樣的啟發呢?
當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感覺到越來越迷茫,越來越疲憊和焦慮的時候,不妨停下腳步想一想,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不忘初心,方得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