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不要麻煩別人,久而久之自己也就活成了不想被麻煩的樣子,慶幸生命長河何其豐富,在不同的生活態度中總會讓你反省,從而中和調整。嘎嘎就是其中一個,溫暖善良,盡管喜歡打嘴炮,但不影響她主動的與人為善。近兩年我的性格發生了不小的轉變,不再嘚瑟于自己的善于交際,而是安安靜靜的待在固有的朋友圈中顯得很封閉,初相識也大多安靜,越發的被動。嘎嘎的出現很震動我,讓我明白很多關系的回暖和解凍都只差一個主動。
同時,在身邊人的影響下我還受著很多文章的警醒。我記得有一篇文章的作者講述了自己跟父母的金錢相處模式和同事協作的相處模式,說到她被動,不喜歡麻煩別人,總是習慣一個人扛,但實際上并不是遭受過別人的拒絕和挫敗,僅僅是不想麻煩。對于別人的慷慨相助她很是感謝,但是也會發自內心的內疚。從來不提要求,不主動尋求幫助,不開口說我要,就算生日也不曾向父母問過禮物,大學里寧愿啃饅頭也不曾主動要生活費,一切都等著別人來發現,來給予,她不是不懂感恩但人緣卻并不好,父母也只是說她很懂事,并不親密。后來才從朋友和父母口中得知,他們都說她不曾真誠的索求,就像是你不幫我我也行的態度讓人覺得她把別人的付出當成是理所當然。
故事一直烙在我的心上,讀完當下就在腦海里跟自己做了一個對比 好像嚴絲合縫,沒有誤差。不禁反思我也是一個讓人覺得我事事都以為理所當然的討厭鬼?盡管我竭力不想去麻煩別人。這一段時間我時常以此矯枉我的行為,敵不過慣性思維收效甚微,直到昨晚。
大年初六,疫情依然肆掠,我剛到手的口罩不符合標準,疑似買到了假貨,可是家里只剩最后一個了。我知道你手里有四五十個,你說過的,于是主意打到你的頭上,向你訴苦,等你主動地支援,但是小人終戚戚,總是敏感于你的回復慢,標點符號異常,總在揣摩猜想。最后你還是寄了給我,一切都那么妥當,但我突然醒悟過來自己多么可恥。如果我主動向你開口你不會拒絕我,你覺得被需要,你覺得這是一份回應,我也可以大大方方的致謝撒嬌,可是我沒有,我動了心思去引導你做出我期盼之中的事,并高高在上的覺得那是你自己主動提的,跟我無關,你也可以不做,我不怪你的。可是我真的不會怪嗎,只是嘴上不怪吧。這也是第一次我如此憎惡自己所謂的“獨立”。你高高在上,理所當然的樣子很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