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垂直領域公司在做Chatbot,平臺公司在打造Virtual Assistant。平臺公司希望通過虛擬助手提供給end user更高的便利性,同時,也通過這種新的入口模式——征稅(抱歉,忘了說繼續兩個字,繼續征稅)!
從亞馬遜的echo大獲成功開始,各家(Google,FB,Apple)都涌入了這個領域開始搶占這個“新入口”。我們不討論最后誰會贏,是對接了最大流量服務方方面面的FB,是擁有強大NLU和搜索技術的Google,是最有硬件基因+Siri的蘋果還是先發優勢明顯對接最直接利益電商平臺的Amazon,這些都不重要,因為不同于手機,家庭環境下的服務入口可以不止一個,各家大廠都有機會。只說VA一旦流行之后,新的競價排名策略以及對市場競爭可能帶來的影響。
VA很有可能會在AR之前就成為下一個連接比特世界和原子世界的平臺(不同于VR),通過NLU(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吐個槽,到現在我還是沒明白是什么界定了NLP和NLU?這倆到底有啥不一樣?)技術了解用戶的目的從而給出相應的解決方案。而解決方案的給出是基于各個平臺后端對應的具體服務商的。我們來具體說一下使用場景:比如你要叫車了,這時用戶會說 “OK/HEY,XX,我要打輛車去國貿”,然后Baidu會通過后臺幫你叫來UBer,你坐上車,嗨嗨啤啤的完成了你的旅程,自動從你的百度錢包里扣除了相應的費用。哎?但是等等,不應該是叫滴滴么?然后從我的微信錢包里扣錢啊?不好意思,小du不提供這個服務,你可以讓家里的小企鵝來幫你完成這件事。
OK,所以我想說什么:在VA(特指以語音為HMI的這種情況下)的世界里,沒有第二名的生存空間(當然Baidu、阿里、騰訊體系下可以有自己各自的第一名)。不同于以視覺為基礎的HMI界面,用戶不會習慣聽到VA回答出一個列表再去選擇具體采用的解決方案,抑或是一般用戶自己說出解決方案的名稱,比如:“讓美團外賣給我送一份麥當勞”,這有點反人類了吧!
那么,在這樣的前提下,這些入口的權能似乎更大了,有鑒于某平臺型公司近期不良的口碑,消費者會不會擔心到底我獲得的解決方案,尤其是專業的解決方案會不會是最佳或者性價比最高的呢?說到這里,我們打個岔,說一下Social Commerce(我認為SC可以理解為Chatbot的母類),數據反映SC的效果(Buyable Pins,FB、TW的Buy Button)轉化率都不太理想,恐怕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在于通常我們逛TB(eBay)之類的電商網站的時候搜索同一款商品之后會習慣性的比價的(甚至和其他網站來源,再加上各種返利網提供的系數),但是SC看上去只提供了唯一的購買渠道。沒錯有時候我確實被社交媒體喚起了購買欲望(awareness)但是真的付款之前還是要找一個價格最低的渠道的。
類似的,當VA把控了這個“唯一”的渠道的時候,我們怎么能信賴VA一定是提供了最適合我們的服務呢?競價排名會不會變得更加“猖獗”?這或許就是我們變懶的代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