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同學產后一個月喝酒,朋友底下評論“不用喂奶嗎?”A說“母乳太累,戒了。”B同學評論:“我也很早就戒了,真的很累。”C同學說:“也沒有那么難吧,至少班長(我)堅持到現在。”B回復C,“有六個字叫,她是她,我是我。”
我看了她們的評論和回復,沒有吱聲。我是堅定的母乳喂養者,很早就立過flag,至少母乳到寶寶兩歲,現在她一歲兩個月了。但是我從來不會在已經放棄母乳或者不愿意母乳喂養的媽媽們面前巴拉巴拉說母乳喂養有多好,因為我尊重每個人的選擇。母乳和配方奶,只是喂養方式,無關其他。然而讓我不能釋懷的是那句“她是她,我是我”。
是的,她的表達沒有錯,我也不是對她說的這句話有意見,我是對我自己有意見,因為換了是我,我居然不敢那么直接地說這樣有調調的話。
假設我是B,我會怎么回復C呢?估計會委婉很多,比如回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無關其他啊”,或者俏皮一點,“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總而言之,我不會那么直接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抑或是說,我總是在意別人聽到看到我的話會有什么反應。
我好慫,遇到不爽的事總是自己慢慢一遍一遍地消化,硬是強迫自己咽下去。別人都說我會聊天,會照顧他人的感受,其實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是在乎別人的評論多過在乎自己的感受。史上最慫獅子座,沒有之一。
吃飯聚餐,三五同事,都是玩的很要好很熟悉的,大家總愛拿我開玩笑。可氣的是我確實存在很多槽點,拿我來吐槽真的可以吐出萬丈長虹,而且大家都會笑得很歡。我也不在意,因為我笑得更歡。可是,久而久之,我也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只要是個人,都能來吐槽我,來笑話我,似乎我成了眾人都可以調侃的對象。我很生氣,可是我能怎么辦?每次都想甩個臉,丟下一句,你TM誰啊,我和你很熟嗎?!然而,每次我都陪著笑打著哈哈過去了。
微信聊天,家長里短,閑事八卦,都是些不要緊的事,或者是群里的瑣事,每每有新消息都感覺自己使命在肩,第一個去回復,生怕別人覺得沒人理會尷尬。換了自己說了些什么,久久沒人回復,心里不爽,卻只能安慰自己,大家都在忙,或者大家看過就忘了回。每次都想去大喊一聲:“為什么不回我!”然而每次都是悄悄地又關上微信,不再期待有新消息。估計是自己太閑了唄~
日常聊天,熟與不熟的人在一起,我總是會不自覺變成那個維持聊天氛圍,營造愉快氣氛的那個人,一個人的話還沒說完,另一個人已經起了新的話題,我便會先把第一個人說的話接過來,讓他瀟灑落地了才去接第二個人的話。臨說出口的話,到了嘴邊覺得不夠好,或者會有讓人誤會的歧義,總是臨時改口,盡可能地你好他好大家好。對啊,因為我不好嘛,不能暢所欲言怎么能好?
發個圈圈,評論某部電影搞笑,為它打call云云。一個資歷深厚的老姐姐評論“惡俗至極,開心就好”,氣的花枝亂顫,想回復“你的評論真是惡毒至極”,可打出來的字卻是“是的呢,娛樂至上”,看看,多么善良有愛,人畜無害。然而自己卻在心里不爽了好久,干嘛要懟我?
投稿一篇豆腐塊,被編輯修改后反而有了病句和錯別字,發表后截圖劃圈發給小編看,明明想譴責“這有錯別字”,發過去的卻是“是我寫的錯別字嗎?”人家回復,哎呀,沒事,反正大家看不出來,無傷大雅~這回真的變成了是我的錯別字了。
我真的好慫,遇到不喜歡的事不敢說,看到不喜歡的人不敢懟,聽到不喜歡的話不敢罵。每次都寫成日記然后設為私密文章,再然后讓它隨風而逝。
我羨慕那些為自己而活,隨心所欲的人。她們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給臉色就給臉色,你不開心與我何干?老娘開心就好。
我有時候討厭自己沒有棱角,讓人覺得可以隨意揉捏,讓人覺得無足輕重,讓人覺得沒有脾氣。其實我也會生氣,我也會不爽,我也會甩臉色,可是我卻不敢。我更習慣讓自己受點委屈,然后化成憤懣壓咽下去,再然后自己騙自己,說真的沒關系,宰相肚里能撐船,何況我是一片海。
我好慫,可是我能怎么辦?人到三十,才來思考性格塑造已經太晚。接下來,只能是思考如何不要讓自己受委屈,該懟回去的時候要優雅地懟回去。那個出口不遜讓你不爽的人,肯定不是真心跟自己交好的人,所以為了一個路人甲,委屈了自己,何苦來呢?
有點意思的是,“慫”這個字的結構,難道慫這個草包行為是跟著內心想法走的嗎?“從,心”,嗯,我慫的時候往往都是與自己的內心背道而馳呢。
今天開始,也嘗試著自由自在一點,多照顧自己的感受一點吧!沒有誰比自己更值得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