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結婚那天起,各種各樣的催生就沒離開過我跟老公的耳朵,之前面對七大姑八大姨,身邊好友的步步緊逼,我們采取的戰術都是敷衍了事,直到31歲這一年,年齡增長帶來的壓力累積到了一個臨界值,就好像停在站臺上很久的火車忽然就要開走了,上與不上必須馬上做出一個決定,于是,這個敷衍了多年的問題不得不被一本正經的拿到桌面上,兩個人各自闡述了觀點,好在意見非常統一,我們不打算要孩子。
雖然我們都知道,這樣的決定肯定會讓身邊的人接受不了,尤其是雙方的父母,但是既然想好了,只能盡量說服,在開口之前,我們設想了父母的千萬種反應,可是父母的第一反應還是讓我們驚訝,你們不要孩子會讓別人笑話的。
1
曾聽過這樣一個笑話,
某國際學校的老師出了一道開放性問題:“你對其他國家的食物短缺有什么自己的想法?”
非洲學生問:什么叫食物?
歐洲學生問:什么叫短缺?
美國學生問:什么叫其他國家?
中國學生問:什么叫自己的想法?
雖然只是一個笑話,但卻是對現實赤裸裸的吐槽,對啊,什么是自己的想法
從出生起,我們就一直被教育著要聽話
吃飯不能挑食,要聽話
學英語比學畫畫有用,要聽話
穿紅色的衣服不能穿黃色的要聽話
好好學習,要聽話
不能看課外書,要聽話
。。。。。。。。。
于是我們一路聽著話長大,等到沒人的話可聽或者不想聽話的時候,猛然發現,習慣成自然,想要改變太難。
2
朋友B大學時候出了個男朋友,異地戀,畢了業想去男朋友的城市發展,無奈爸媽跳出來反對,從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不容易,一直講到了一個女孩去外地發展不安全,最后甚至拿出絕食斷絕關系相要挾,最終朋友分了手,留在了爸媽身邊,在一個小縣城找了份爸媽眼中最穩定的工作,然后相親,結婚,生子。
老話說孝順孝順,以順為孝,這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作為炎黃子孫,我們要代代相傳。朋友聽著這樣的老話,把自己的一生定格在了畢業的那一年,不知道該哭還是該笑。
3
在一個三線省會發展幾年后,老公有想去北上廣發展的想法,跟我商量,我眼睛一亮,短期之內雖無可能,但是有目標總是好的,于是查資料,看招聘,一切都奔著目標努力。偶然跟爸媽提起,反對空前激烈,感覺我要去的壓根不是中國經濟發達的大城市而是印度的貧民窟,阿富汗的難民營。北京房價高,空氣污染嚴重,還有交通堵塞等等所有新聞上的負面報道都成為他們用來說服我的理由。動之以理不管用,只能曉之以情,父母在,不遠游
這句被拿出來教育成千上萬個想要走出去的“不良兒童”的至理名言,其實是刪減版的,原話中的后半句就像從未存在一般被人或有意或無意的忽略掉了。
這句話的原話是,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4
去年年初,我想跳槽,同事說,你都30歲了,在這混幾年就生孩子了,瞎折騰什么啊
年中離職,身邊朋友說,差不多得了,新環境哪是那么好融入的
報個學習班,家人說,學那玩意有啥用,不能當飯吃
這件大衣不適合你
不生孩子怎么行
你的好好看著你老公
婚姻就是那么回事,別太當真
吃這個太low了
。。。。。。。。。。。。。。
5
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伍綺詩
從有意識開始,無論說什么做什么,身邊總是有不同的聲音,或支持,或反對,聽了那么多的聲音,最重要的那個卻常常被忽略,那就是我們自己心底的聲音。
只有它知道每一個選擇背后的徘徊
只有它知道每一個決定背后的意義
只有它真實的了解你所有的喜怒哀樂,坎坷希望,沒人比它更懂你
所以屏蔽掉那些嘲笑,詆毀,看不起,
同時感激那些擔憂,關心,為你好
只要記得
所有的路都在自己的腳下就好
主宰我們一生的只有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