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綠駿馬
讀過《優秀的綿羊》你會明白,那些整天立志上“常春藤盟校”的亞裔學生,根本沒有搞懂“藤校”是怎么回事。常春藤的本質,是美國上層社會子弟上大學的地方。
本書作者維廉·德雷謝維奇在常春藤明校待了24年,他感覺大多數學生都很聰明,富有天分,且斗志昂揚,但同時又充滿焦慮,膽小怕事,對未來一片茫然,又極度缺乏好奇心和目標感。他們被包裹在一個巨大的特權泡泡里,所有人都在老實巴交的向著同一個方向前進。他們非常擅長解決手頭的問題,但卻不知道為什么要解決這些問題。作者深度解讀了他眼中看到的問題,對每個人都有很強的借鑒意義,很多論斷觀點讓人印象深刻。
一、“素質教育”可能是錯的
作者說,現在的教育體制正在培養出一批“絕對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這些學生所有的言行都只是滿足自我利益最大化。他們不僅智商高,而且驚人的世故,很懂得配合和表演,利用體制的力量達到自己的目的。哈佛學院前任院長哈里·路易斯說:“大學已經忘記,它們對大學生的成長所承擔的更大的教育責任是幫助他們尋找自我,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使命。哈佛大學已經不再懂得什么是優質的教育。”
那些進入常青藤名校的學生,個個看上去光鮮亮明 ,簡歷拿出來能亮瞎我們的雙眼。他們參加各種社會活,各項技能樣樣精通,考試成績全都是A,看起來,好像非常成功。但他們自己知道,自己是多么的空虛和焦慮。他們就如一群在湖面上優雅戲水的鴨子,看上去從容、淡定,但淹沒水下的那雙腳蹼在拼命的狂扒。
為什么學生們變成了一群“狂鴨”?因為我們眼中的素質教育,只不過是變形后的應試教育。入學的門檻越來越高,孩子們為了拿到更多的學分,必須學會更多的技能,申請更多的社會實踐活動,戰勝更多的人,最終才能跨入名校的大門。而那些技能是類似高爾夫球和需要花去高昂費用運動裝備的項目,普通工薪家庭的孩子沒有這個條件。盟校還會給予三類人的孩子特殊照顧:捐款的名人、教工子弟、運動員和校友子女。可見,進入這些名校是有“特權堡壘”的。無論有的孩子再怎么努力,你根本就拿不到進入賽場的入場券,更沒有參賽資格。
某種程度,這些名校已經背離了教育的本質,而教授們也忘記了教育的真正目的和意義。進入校園的孩子在這樣一種氛圍中成長,逐漸成為了一群“優秀的綿羊”。看起來很優秀,其實內心懦弱、懵懂無知、盲目追隨他們并不需要的東西。所有人都在上同樣的課,選擇同樣的專業,所有的學習都只是為了拿到更多的A,畢業是為了找到別人眼中羨慕的工作,成為別人眼中成功的人士。終其一生,過著未經省察的“二手生活”,生活被固定在看不見的模子里。
二、“父母教育”可能是錯的
書中講到兩種類型的父母。第一種父母叫“直升飛機式父母”,他們始終盤旋在孩子周圍,時不時的提醒,時不時的施壓,時不時的批評。他們堅信孩子的成長需要一個嚴格的、有秩序的、受監督的過程,這樣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第二種父母屬于“溺愛式父母”,他們往往任由孩子無序的生長,孩子7、8歲還與父母睡在一起,還會幫他們系鞋帶。平日里,他們會盲目贊美自己的孩子:你是最棒的!他們會跟別人夸耀,我們從來不管教孩子,只給他們鼓勵,不給他們懲罰。在他們看來,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孩子應該追尋自己的熱愛和夢想。
這兩種育兒方式看似相互對立矛盾,但從根本上來講,他們如出一轍。不論是捧出一根胡蘿卜,還是掄起一根大棒,都源自家長對孩子過度保護的一種沖動。他們最大誤區是,只要從小做對每一件事,讓孩子少受罪,那么孩子就能獲得一個穩定并安全的世界。“直升機式父母”幻想可以控制孩子,控制生活,未來仿佛在他們的掌控之中,直到送給孩子一個穩定舒適的生活。同樣,“溺愛式父母”將孩子當成一個自己不能獨立運行的個體,百般呵護,他們通過孩子表達自己對自由生活的向往。這兩種類型的父母,都在試圖利用孩子的成就來填補自己脆弱的內心。
看似優秀的孩子們一直認為自己是獨立的、自由的,但其實他們不過是走上了一條完成父母使命的道路。贊美代替不了溫暖,浮夸的自信代替不了自足的能力。高壓教育下生長的孩子,感到父母無處不在,但同時又無一處所在,他們沒有真正存在于孩子的心里。在這種情況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潛意識里種下了一顆種子:只有自己成功才值得被愛。這種成功的需求像個無底洞,在那幽深的谷地,并沒有找到愛的存在。在孩子們眼里,人生是極端的,要么全盤皆贏,要么滿盤皆輸,不存在中間地帶。
學生很難覺察到自己的生活其實受制于他人,就如同胡蘿卜加大棒的父母不承認自己就是“那些”父母一樣。
三、“自我教育”可能是錯的
教育是什么?哈佛大學前校長詹姆斯·B·柯南特說:“教育就是當你忘記了之后,還能記得的東西。”什么意思?無招勝有招,只有忘記了,把自己放空了,才能更有效地接納新的思想。
上大學究竟為了什么?大學承擔的首要任務是教給學生如何思考。學會思想是以批判的眼光審視身邊任何事物,不自以為是,不妄下結論。學習之前,先要“放空自己”。要從以往的學習經驗知識中跳出來,先要認清所學的內容,其次質疑它,最后從新的角度思考它,而不是被“原有的知識”拉著跑。
大學給每位學生提供了一次真正思考的機會:遠離社會,暫時擺脫來自家族影響和職業規劃的束縛,站在遠處以純凈并批判的眼光審視整個世界。如果大學4年完全為了就業準備,為了一項技能而學習,那么就荒廢了這大好的黃金時間。接受大學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建立自我。學生們要為自己而想,要改變對世界的看法必須先改變對自己的看法,對生活的看法。
每個人都要明白,自己到底想成為什么樣的人?明白自己已經是什么樣的人。將來自己要過怎樣一種生活?什么樣的生活是值得追求的?每個人接觸的事物和對事物的看法都是我們認識自己的工具,我們要避免掉入他人哺喂給我們的思想,避免過一種別人為我們設計好的人生。
每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個體,必要時,我們可以全然不顧他人對自己的評價。自己要找到屬于自己的力量、安全感、自主、創造力和快樂。
自我教育,自己教育自己,成為一個有意思的人,需要大量閱讀,習慣獨立思考,放緩生活的腳步,為自己創建一個豐滿的內心世界。時常問自己,我擅長做什么?我關心什么?我堅信什么?如果一個人說不清自己到底為什么而戰,他很容易陷入迷茫,也就無法獲得內心的滿足。我們每個人有權尋找屬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如果那不是你想要的,你有權選擇轉身離開。
我們經常會遇到兩張困擾自己的網。“讀了這個專業,準備干什么”是一張;“尋覓自己有何意義,不如尋找工作”是另一張。如何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作者給出幾點建議,選擇做一些自發純粹的事情;選擇做即使沒有外在獎勵也愿意做的事情;選擇做你廢寢忘食專注去做的事情;選擇做你喜歡做的事,你的真愛。
人人都想接受良好的教育,但我們要看到,曾經推崇的“素質教育”可能有重大缺陷。身為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和使命強加給孩子,他們有自己成長的路徑,父母的角色是當好“麥田里的守望者”。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但要獲得正確的學習方法,去思考,去研究,去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