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34歲了,仍然像小孩子一樣走路蹦蹦跳跳,他剛從浦發銀行走出來,進去之前他以為自己銀行卡里只有1千塊錢了,打算取兩百就行了,可是他吃驚地發現卡里竟然有2千塊錢呢,就取了四百,隨即放進手里拿著的《我的孤獨是一座花園》,作者阿多尼斯,譯林出版社。男人從小就習慣把錢放進課本里,書中自此有了黃金屋。
男人最近看的是“孤獨”有關的書籍。麥卡勒斯的《心是孤獨的獵手》、赫拉巴爾《過于喧囂的孤獨》、耶茨的《十一種孤獨》、石田一郎的《孤獨小說家》、盧梭的《一個孤獨散步者的遐想》、喬爾達諾《質數的孤獨》和蔣勛的《孤獨六講》,他都一一拜讀,只是沒有看劉同的《你的孤獨雖敗猶榮》,他不喜歡這樣雞湯的題目和書籍。看過了這個世界上偉大的心靈描述的各種孤獨,男人的孤獨他自己明白。
男人每天按時上下班,晚上在家陪孩子玩樂,幫妻子做家務;每周日下午固定和朋友踢球。男人的生活比較穩定,個人也沒有突出的才能,屬于那種只要有兩個人存在其他人都不會注意到他的那種人。唯一稱得上比較獨特的地方就在于男人總是隨身帶一本書,被同事們戲稱為“一本書男人”。
很多人初次相見都會問他為什么帶本書,他總是羞澀地回答“無聊了可以看看”,其實男人根本不會無聊,無聊是那些不知道享受孤獨的人的事,只是怕別人太難堪,他想了這么一個聽著讓人舒服的答案,心里想的卻是“不看書的世界才無聊吧”。
男人最早帶的不是書,那時候,他還年輕,總是抱著手機,手機比女友還重要,他隨時隨地都在扣手機。可是時間久了,手機就像衰老并且不懂得打扮的女人,給他帶來的滿足感越來越小。他拋棄了手機。
隨身帶一本書的想法是在看電影的時候無意中跳入他的腦子里,電影中的男主人公是一個大學教授,出場的時候必然帶著公文包,走起路來派頭十足。他就想自己能不能也隨身帶點啥。
剛開始他不知道帶什么書好,害怕朋友和同事問他在看什么,他盡量選擇那些大家耳熟能詳的雜志或者經典名著。可是大家在問過他帶的是什么書之后,就開始吐槽自己生活多么忙碌,根本沒有時間看書,工作后再也沒有看過一本紙質書了,根本沒有人關心他看的是什么。他為自己的可笑而發笑。
男人發現32開本的書最合適,握在手里剛剛好,最好選擇200多頁的書,拿在手里不會太重,卻又沉甸甸的,就像自己有一套大房子一樣讓人心安。男人帶著書走遍了南陽市的每條街道,在所有人煙稀少的地方,他都打開書看幾頁,再看看忙碌著生活的其他人。
男人最喜歡的看書地方是高鐵,身邊一般都是陌生人,沒有人大聲講話,他也不必開口與人交流。男人盯著眼前的書,手指一頁頁向后翻動,時不時再往回翻看,看看剛出場人物的名字以及他和主人公的關系;眼睛累的時候,他就扭頭看看窗外變化的風景,沒有對面的女人。動著的這個世界,不動的他,一切都完美地像一本小說。
一本書男人帶著一本書卻沒有看這本書的時候,腦子里構思著他的第一本書,一本不會讓其他人看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