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時候,家里大人在街上開店,我呢又是個貪吃鬼。正巧小鎮(zhèn)醫(yī)院旁邊有家面店,我記憶里最香脆的味道就是來自這里。
那時候的面店前面都支著個小爐子,上面有個油鍋,來吃面的客人點上面條要了“澆頭”,如果還想要個香噴噴的煎蛋,就會有阿姨在油鍋里煎好雞蛋蓋在面上。
我說的美味,不是雞蛋和面條。而是一種特別的吃食。
那個時候個子小,我常常眼巴巴的站在煎鍋前面看著阿姨煎蛋。或許是阿姨看我特別的眼饞,就從旁邊的面筐里拿出了幾根面條,然后又從一大堆雞蛋殼里找到幾個里面還掛著蛋液的碎殼。當面條放進油鍋里的時候,一絲絲晶亮的蛋液正好在盤曲的面條上結(jié)成了小塊。鍋里的沸油煎炸著面條和雞蛋,彌漫在空氣里的,都是小麥混著蛋白的香氣。當面條微微泛起金黃的時候,阿姨把鏟子一翻撈出這個圓形的“脆餅”,折了一段放在嘴里,嗯……好吃。然后把“脆餅”控干油遞給了我。
你要問什么是脆香脆香?原本濕潤帶著水份的生面經(jīng)過油炸之后變成了“撒子”一樣的東西,上面的蛋白已經(jīng)被煎至微焦,但是卻也不失蛋白的軟嫩鮮香。過程中沒有加哪怕一丁點兒的調(diào)料,可是面的香氣,雞蛋的香氣都預示著完成了這份美味,它們已經(jīng)是頂頂好的調(diào)味品。
小時候的我就這樣被一份不知名的“小食”傾倒。記憶模糊,阿姨的面目都堪堪不甚清晰,倒是那份脆生生的東西永遠讓我的味蕾記住了它,它烙進了我的心里。
再后來,我曾親自動手嘗試過這樣的“小食”,不論我用哪怕整個雞蛋,或是放入怎樣的面條,都無法還原出當時的美味,無不是面條煎得過硬、夾生、或者蛋白枯焦。大抵這樣一份其實連名字都沒有的“小食”,已經(jīng)成為了我生命中的絕唱。
我偏愛油炸,又偏愛脆生生帶焦香的東西,大概就是這樣一份不知名的“小食”帶給我的痕跡。
斗轉(zhuǎn)星移,小鎮(zhèn)醫(yī)院旁的面店早就消失的無影無蹤,而醫(yī)院似乎也將要搬到一個更大更敞亮的地方去。蔣勛老爺子在《品味四講》(又名《天地有大美》)里談到:吃是認識美的重要開始,在小吃里發(fā)現(xiàn)信仰,發(fā)現(xiàn)人情味,這種記憶讓人無法忘懷。
而我說:有溫度的食物,遠比那些饕客桌上的山珍,暖人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