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孔子說:“《詩經》三百多篇,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思想純正?!?/b>
學習筆記:
??這一章是孔子對《詩經》的總結,說《詩經》有三百多篇,但是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也就是三百多篇都指歸到一個地方,就是“思無邪”。那對這一章的學習,主要分兩個方面:一,了解《詩經》是什么。二、我們來通過《詩經》中的詩篇來體會下“思無邪”是怎樣的意境。
首先《詩經》是什么?《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據說春秋時期流傳下來的詩有3000首之多,后來只剩下311首。孔子編纂詩經之后,最早明確記錄的傳承人,是“孔門十哲”、七十二賢之一的子夏,他對詩的領悟力最強,所以由其傳詩。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采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讹L》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并說,“不學詩,無以言”,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
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至漢武帝時,《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及《五經》之一。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好,我們大致了解了《詩經》的背景,那么孔子說的“思無邪”又是怎樣的意境呢,我們可以通過《詩經》中的一篇名作來感受下。
?《詩經·小雅·鹿鳴》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效。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
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
這首詩的意思是,一群鹿兒呦呦歡鳴,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艾蒿。一旦四方賢才光臨舍下,我將奏瑟吹笙宴請賓客。一吹笙管振簧片,捧筐獻禮禮周到。人們待我真友善,指示大道樂遵照。
一群鹿兒呦呦歡鳴,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蒿草。一旦四方賢才光臨舍下,品德高尚又顯耀。示人榜樣不輕浮,君子賢人紛紛來仿效。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請嘉賓嬉娛任逍遙。
一群鹿兒呦呦歡鳴,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芩草。一旦四方賢才光臨舍下,彈瑟彈琴奏樂調。彈瑟奏琴勤相邀,融洽歡欣樂盡興。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請嘉賓心中樂陶陶。
?詩共三章,每章八句,開頭皆以鹿鳴起興。在空曠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閑地吃著野草,不時發出呦呦的鳴聲,此起彼應,十分和諧悅耳。詩以此起興,便營造了一個熱烈而又和諧的氛圍。如果是君臣之間的宴會,那種本已存在的拘謹和緊張的關系,馬上就會寬松下來。古時,君臣之間限于一定的禮數,等級森嚴,形成思想上的隔閡。通過宴會,可以溝通感情,使君王能夠聽到群臣的心里話。而以鹿鳴起興,則一開始便奠定了和諧愉悅的基調,給與會嘉賓以強烈的感染。此詩自始至終洋溢著歡快的氣氛,它把讀者從“呦呦鹿鳴”的意境帶進“鼓瑟吹笙”的音樂伴奏聲中。
詩之首章寫熱烈歡快的音樂聲中有人“承筐是將”,獻上竹筐所盛的禮物。獻禮的人,在鄉間宴會上是主人自己;在朝廷宴會上則為宰夫。酒宴上獻禮饋贈的古風,即使到了今天,在大賓館的宴會上仍可見到。然后主人又向嘉賓致辭:“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币簿褪恰俺忻芍T位光臨,示我以大道”一類的客氣話。主人若是君王的話,那這兩句的意思則是表示愿意聽取群臣的忠告。詩之二章,則由主人(主要是君王)進一步表示祝辭,贊揚嘉賓品德高尚又顯耀。示人榜樣不輕浮,君子賢人紛紛來仿效。祝酒之際要說出這樣的話的原因,分明是君主要求臣下做一個清正廉明的好官,以矯正偷薄的民風。三章大部與首章重復,唯最后幾句將歡樂氣氛推向高潮。末句“燕樂嘉賓之心”,則是卒章見志,將詩之主題深化。也就是說這次宴會,“非止養其體、娛其外而已”,它不是一般的吃吃喝喝,滿足口腹的需要,而是為了“安樂其心”,讓大家的心一起都到達一種美好的地方。?
好,大家看看,這就是古人的宴飲現場,如此的風雅純美而又愉悅歡快。這不就是內心光明坦蕩、思無邪的呈現嗎??纯次覀儸F在的宴飲現場。若我們都能讀《詩經》,感悟《詩經》的美好。相信我們也會慢慢如《詩經》中一樣的無邪美好。
《鹿鳴》一般被認為是謳歌禮敬賢士的詩篇。設宴聚會,宴請天下賢士,可以為樂,可以為德,體現了古代敬慕賢士的人才觀。曹操在《短歌行》中曾經引用“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的詩句,以表達渴望得到賢才的心愿。后代科舉考試后,州縣長官舉辦“鹿鳴宴”,以宴請考官、學政以及中式的諸生,也是對人才的尊重和慶賀。
好,以上是我們對詩經以及名篇《鹿鳴》的知識普及。我們唱了,也理解了這首詩的意思。既然孔老夫子說,詩經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即每一篇都能感受到“思無邪”。那我們此刻是否能感受到這種“思無邪”呢。
剛剛說了,我們可以從這首詩感受到這種宴飲之間的輕松、愉悅、美好。一種人與人之間,君臣上下之間水乳交融,心心相印,彼此欣賞向往的和諧美好。而這樣的和諧如何能達到呢,就是君臣一心,君仁臣敬,君臣思無邪才能達到啊。否則君不仁,臣不敬。君殘暴不仁,臣犯上作亂。就不能這樣的美好了。那這樣的和諧美好,不就是“思無邪”嗎。沒有邪妄、陰謀、貪婪、算計、暴虐、自私等等妄心,一顆純正無染的真心。在君則是君仁愛百姓,尊賢使能;在臣則是臣盡忠職守,克己復禮;在百姓則是安分守己,謹身節用。
窺一斑而見知全豹,觀滴水而知滄海。我們從這一首《鹿鳴》來體悟孔老夫子所說的“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蔽蚁胛覀兪悄芨惺艿降摹H粑覀冇袝r間,可以繼續去品味更多《詩經》中的詩篇。如《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孝經》等儒家經典,都大量引用《詩經》中的篇章。自然說明《詩經》中的這些詩句與這些圣賢留下的經典的高度是一致的。
事實上,孔子對《詩經》的評價是相當之高的,在他的弟子中,只有兩個弟子在《論語》中,孔子有提及可以與他們談詩,一個是《學而第一》篇中與孔子請教“貧而無諂,富而無驕”,是否可以,后又悟到做學問、修道要不斷的切磋琢磨,而被孔子高度評價能“告諸往而知來者”的子貢。說,“賜也,始可以言《詩》已矣”。意思是之前他的水平,孔子還不能和他談《詩》,現在能有這樣的領悟,才能談《詩》。以及八佾第三中子夏問《詩經》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的意思??鬃痈嬖V他,“繪事后素”。然后便悟到“禮后乎”的子夏。孔子說,“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也是說,我現在可以和你談《詩》了??梢姟对娊洝愤@個“思無邪”的高度,是蠻高的。
想想也是很高,要達到“思無邪”,就是要去掉內心所有的無明污垢,這些貪嗔癡慢妒疑,才能到達無邪之真性、本性。圣人已經到達了,我們呢。我想,我們學的目的就是為了和圣賢一樣,雖然很難,雖然我們可能離子貢和子夏的距離都還很遠。但是既然我們學《論語》,學經典,學圣賢,那么我們就要相信,我們是可以和圣賢一樣的。如孟子講“人人皆可成堯舜”,“不是不能也,是不為也”。我們不是沒有這個可能,而是我們沒有去做,沒有真的去面對我們習性中的丑陋,沒有真的“知恥近乎勇”,沒有真的去“志于學”圣賢之道,也沒有真的去踐行所學的圣賢之道。若我們真的“志于學”,必定也可以如孔子一樣,一步步去成就。
所以,無論是《詩經》還是所有圣賢的經典,只有一個方向,就是讓我們回到“思無邪”的狀態,這是我們的天性、本性、真心。所謂,“修道之謂教”,圣賢留下的修道之教讓我們可以沿著一條清晰而光明的道路,回歸自己自性的家園,我們只需要上路。我們可以去誦讀《詩經》,去感受《詩經》的美好,從而喚醒我們內心的美好。我們也可以去讀圣賢的經典,直接去感悟圣賢所體證的宇宙真理,真性流露,并不斷在生活中去實踐。戰勝我們自身的習氣,光復我們內在的良知。“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此我們一定會離圣賢越來越近。
讓我們一起努力,共同前行,向著“思無邪”的美好進發。
?????妙行202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