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每次聽到這個詞,腦海中冒出的一副很凄慘的畫面,“一身破舊的僧服,一具瘦瘦的身體,一個灰暗的環境,毫無表情的臉龐,坐在那里一動不動的苦行僧?!?/em>
不知道讀者有沒有和我一樣的印象,我這種印象大多來自于電視劇、小說中的描述。不過這幾天看了《觀呼吸》這本書,讓我對禪修產生了不一樣的印象。
禪修中沒有宗教,沒有一定要把自己變成我剛才描述的那副畫面,我們每個普通人都可以禪修,都需要禪修。
禪修 只是為了更好的自己
- 禪修,令我們專注與思考的力量更加敏銳
- 禪修的目標:一種深刻、集中與和諧的覺知
- 禪修的基本觀點:學習將每一秒鐘都看成是宇宙中第一而且是唯一的一秒。
專注和思考是想更加優秀的我們必備的特質,或者稱之為技能。當今社會飛速發展,有太多的外在干擾,如果我們不能在內在做到專注,那么我們很難聚焦,更難在某一方面做出成績。思考更不必說,動腦子思考都不一定能成功,不動腦子,呵呵了……
覺知,這個我們放一放,當我們明白了正念,或許我們就能理解覺知的概念。
學習將每一秒鐘都看成是宇宙中第一而且是唯一的一秒,這句很容易理解,簡單說就是活在當下。
從這些描述中,我們能看到,禪修是一種幫助我們修煉當今社會必要技能的方式,我們可以不懷著那么遠大的目標,只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禪修都值得我們一試。
禪修應該也是分為很多種類的,《觀呼吸》中介紹的禪修,被稱為內觀禪修。內觀禪修有兩個組成部分
內管禪修: 禪定 + 正念
所謂“禪定”就是我們常??吹降拇蜃@個比較好理解。那么如何進行禪定呢?
在一個安靜的環境坐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開始進行深呼吸,在吸氣和呼氣的時候,注意自己的鼻尖,會有一個明顯的“感覺集中區”,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鼻尖的這個區域。可以通過數息的方式去幫助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這個過程就是禪定了。
在禪定的過程中分心,那是太正常的事情了,我們會受到身體和內心雙重的考驗,禪定的過程中,身體可能出現疲勞,疼痛,這些都是需要我們客服的。內心的考驗相對不容易察覺。禪定要求我們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呼吸上,但是更多的時候,在一段時間后,我們就會開始分心,會想到過去、未來等等各種事情。無論怎樣,我們都是分心了。
無論是來自身體上,還是內心的干擾,都是需要我們通過練習去克服的。
身體的干擾相對容易克服,那么內心的干擾呢?該怎么辦呢?這時就需要正念登場了。
第一次接觸正念的概念,是從大學時《變態心理學》課程的老師那里聽到的。當時老師提到正念療法的表情充分說明了他對正念療法的肯定。但是直到現在我也不能說清楚什么是正念。
《觀呼吸》中并沒有給出一個正念的概念,而是用了一段很有哲理的話,大意是:
正念是實像,文字只是在用來描述實像的符號,這種符號無法客觀的描述實像。
簡單說,正念就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那么我們就來意會下,先來看看正念的特征:
- 是什么就是什么
- 不偏不倚的覺察
- 毫無遮蔽的注意力
- 當下的覺知,支隊現在正在發生的事情觀察
- 無我的警覺
- 覺知變化
接著是正念的基礎活動:
- 正念提醒我們應該做什么
- 正念如實地觀察事物
- 正念看見一切現象的真實本質
我的天,上面這些描述看了貌似也不能“意會”到什么?來舉一個實際點的例子吧
無論它(內心的干擾)是什么,不要試圖壓抑它,不要強迫將它趕出心外,不需要那么做,只要以單純的注意力小心的觀察它,你將發現你的注意力,有毫不費勁的回到呼吸上
當你初次以正念觀察“貪”時,并沒有賦予它任何價值判斷,我們只是站在一旁看它生起,從開始到結束,整個“貪”的動向應該只用這樣的方式加以觀察即可。我們絲毫不幫助它,不阻礙它,也不介入它。無論它停留多久,都隨它去。我們利用它停留的時候充分學習,看看“貪”在做什么,看它如何困擾我們與他人。
如果我們按照上面的描述,做到了,就可以說我們在用正念的方式觀察事物。其實我覺得正念可以說的再簡單點,就是“做自己的旁觀者”。
做自己的旁觀者。
禪定幫助我們更專注,正念幫我們更好的認識世界,禪修簡直就是我們成功路上的外掛啊,怎么樣?要不要一起試試。
認真的推薦給每一個想遇到更好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