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那種嗜書如命的人,所以也不像古人那樣讀書讀得廢寢忘食,更有甚者,挑燈夜戰,頭懸粱針刺股。
我有一個大學同學z,他是極喜愛讀書的。在學校的圖書館還未建成,只用幾間房做圖書室的時候,即使藏書不多,所藏之書時年代也已久遠。但是他依然每天如饑似渴地讀著,吸收著。
他是班里的學習委員,所以經常作為學習委員的身份在講臺上發言。關于大家的學習情況他只是象征性地說幾句。然后就是提倡大家多多讀書,多讀那些經典名著。
我總覺得那些外國文學,我讀不懂。每把一本書讀完,我只知道作者講了一個故事,描寫了幾個人。關于他想要表達什么,這本書的主題是什么,想要告訴大家什么社會現實,我是真真的看不懂,也想不明白。
我之前看過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和芥川龍之介的書,是真的看不明白。到后來就不了了之。
故此,大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完完全全陷入暢銷里去。我讀張皓辰,讀劉同,讀大冰,讀趙星,讀張曉晗,讀張嘉佳,讀周宏翔,讀里則林,讀很多跟我一個時代的作者寫的東西。
更如此,我曾逃掉一天的課程,從早上八點等到晚上七點,只為參加大冰的百城百校暢聊會,只為見這些名人、見這些作家一面。
我在空間,在朋友圈,興奮地炫耀著這些,虛榮心得到極大的滿足。可是我到底感悟了些什么,其實我自己也不知道。
我一直都覺得,一本書之所以能暢銷,之所以能獲得大眾的喜歡,肯定是它在主導一種好的思想,它寫出了這個時代很多人的心聲。寫出了社會現狀。
直到現在,我依然這么認為。
但是我每天看那些雞湯,看的時候熱血沸騰,可等到過了三五天之后,又都忘得一干二凈。如此地持續,我感覺自己漸漸變得麻木。所有的雞湯基本上都是千篇一律,看的多了,感覺自己產生了抗體。
大學每年寒暑假,輔導員都會推薦我們看一本國學書,或是《論語》,或是《弟子規》,或是《中庸》。他認為國學里包含了太多知識,古人的智慧是可敬的,我們應該熟讀這些經典,并從中體會為人處事的道理。
可是啊,這個世界變得太過浮躁,人做什么都急于求成,都想獲得及時可見的成效。
現如今這種快餐式的閱讀看得多了,我突覺自己也變得有些浮躁。不想坐下來認認真真看幾本文學名著,只愿看看那些速成的文章。想好好寫作,但是又沒有認真去寫,總是看那些寫幾周幾個月如何成為專欄作者的文章。
看得越多,越是想像那些人一樣,快速取得成效,到最后就變得越是焦躁,越是不安。導致的后果就是天天去看,每每看得激情澎湃,進而又信誓旦旦。一旦回到現實中來,并無卵用。
前些天看簡書的時候,看到一篇很不錯的文章,說讀一本名人傳記要比天天看這些吵著嚷著要怎樣怎樣的文章要好的多,給人的激勵會更長久,也會帶給讀者不一樣的思考。其實我是很同意作者的觀點的。
那類文章看多了,看久了,覺得會營養不良,更有甚者,會陷入一個怪圈,很難走出。
而我也一直相信,真正經典的東西是能歷經時間的考驗的。就像我大學同學說的,歌德的浮士德寫了六十年,但丁的神曲總了十三年,百年孤獨也是醞釀了十多年,真正的好東西需要時間的錘煉。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只愿我們這些人能靜下心來,多讀讀經典,從中體會作者幾年乃至幾十年的嘔心瀝血之作。多試著寫寫文章,你就會明白下筆的不易,以及那些經典寫作者的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