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式:Behavior(行為)=Motivation(動機) * Ability (能力)* Trigger(觸發器)
一、動機:需要一開始,不斷追問,尋找內因,提高行動動機;
原理:精力釋放的規律是一股子一股子的,長時間工作會讓身體處于疲憊狀態,突然就覺得累得不行,再也提不起興致了。從總量來看,一下子工作累到不行,和勞逸結合兩種比較,第二種效率又高,又不會感到特別疲憊。
如何做:主動放松。
工具:番茄鐘:工作45min,放松15min。
休息口訣:放松是為了恢復精力,保證工作效率。
二、能力:現階段能力,預期能力,定期復盤總結方法;
困難:①之前的計時工具用的是沙漏,進入心流狀態后,不容易察覺已經到時間了。察覺之時已經超時很久了。②意識到要放松的時候,手頭還有工作未收尾,且預計花的時間不是很多,不舍得就這樣放下。
?解決:針對①,沙漏45min,定時60min,如果意識到沙漏時間結束,主動休息,如果意識不到,手機鬧鐘二次提醒。針對②,手頭放便利貼,或者桌面便利貼,后續步驟及時隨手寫下來,為了更好切換狀態,接上上次的工作的停頓處。并回想主動放松的原理和動機。
三、觸發器:抄錄多份,貼在誘惑地兒、行動地兒;
信號:沙漏、手機鬧鐘。
行動:放松方式卡片。
· 啟示&拓展:
兩個問題:①如何放松的更加有效率?②如何放松的同時能有輸出和收獲?
針對①,效率的角度從需求出發。先用半分鐘感受自己是身體僵硬還是腦子累。進一步選擇更加高效的休息方式。身體僵硬、腰酸背疼-運動。腦子累-冥想。
針對②,冥想開始找一個觀察的主題,冥想結束后寫觀察日記。更進一步:隨機把一些可拓展的詞匯放在手邊,冥想時一邊放松一邊觀察自己的想象。聽音樂,放松并關聯想象,把想象寫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