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位好友,一直以來很自律,健身、閱讀、練字、寫作等等,她都在做,我還寫過一篇文章稱贊她,說她就是我退休后的榜樣,作為50多歲的她來說,絕對超越90%的身邊同年人,做得非常棒!
然而前幾天,和她聊天,她告訴我,最近她停止寫作了,反復強調她年紀大了,精力不夠,腦袋不好使等等。
因為關系好,我也沒有拐著彎說話,真爽地指出她為不想寫作而找理由。
萬維鋼曾解讀過一本書叫《中年的大腦更厲害》,書中作者指出:中年大腦和年輕的大腦比,只在兩個方面的性能是下降的:計算速度和注意力。其他方面,比如模式識別、空間想象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等等,性能不但沒有下降,而且還提高了。大腦重要的地方都在繼續長,新東西可以繼續學,不是沒有風險,但搞好了維持到一百歲都沒問題。
我們聽說了太多的所謂“中年危機”,有些人過了40年,喜歡把自己往“中年危機”里面套,稍有不舒服或者焦慮的情緒,就懷疑自己“哎呀!我是不是得了中年危機?”
實際上科學研究指出,所謂的“中年危機”和年齡沒有關系,而是和她們自身有關系,在她們沒有進入中年,她們就這不舒服,那不舒服了。
平常健身和健康的飲食習慣對大腦衰老延緩有很大的作用,而最關鍵的因素,是文化程度和認知能力。大腦是用進廢退的,平常懶于閱讀和思考的人,大腦衰老就會快一些,否則會慢很多,楊降先生105歲還在筆耕不綴,查理.芒格98歲還在上班,每天還堅持閱讀6個小時以上的書籍......
那么到底是多大年齡算是中年人。斯坦福大學經濟學家John Shoven 2009年提出一個新的年齡理論,說年齡不應該用出生年份來計算,而應該按照還有多長時間死亡來算。如果你覺得自己明年死亡的可能性低于1%,你就可以認為自己仍然是年輕人。只有當你認為明年死亡的可能性高于4%,你才可以認為自己是個老人。
隨著現在生活條件越來越好,而且人的壽命也越來越長,2000年衛健委發布消息:現在人均壽命是77.3歲。重視健康和認知的我們應該更高,也許能活到楊絳先生般高齡呢。
人到中年的我活得內心從容,而不是惶恐,因為明白了人生的意義,也懂了取舍,也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活得也更加通透,知曉了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每一天對我來說都是嶄新的。
因年我們還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