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互聯網產品,如有幸存活三年,很可能已進入3.X形態,在表現層甚至核心賣點,與1.0時代可能都有很大不同。
筆者目前是一家互聯網項目產品負責人。工作三年,從運營轉到產品,從最初的彷徨到迷茫,經歷了跳槽-成長-瓶頸···這種經歷同樣屬于多數人。
一直想寫篇東西卻未曾動筆,近日恰逢一個“任務”,在“要求”上略有相同,但最終作為個人階段總結寫下這些文字。
《三體》對未來城市進行了這樣的描述---沒有了電腦的概念,但幾乎任何物體都成為了電腦---衣服、桌子、椅子、地板,墻壁,甚至一枚煙盒都成了可觸控可上網的顯示屏,一觸可及真正成為現實。相比之下,當下所謂的信息時代仿佛有些原始了。
回到當下,互聯網從1.0升級3.0形態,信息傳播越發快速、途徑越發多元化。今日頭條、即刻、抽屜、知乎等形態各異的產品應運而生。碎片化閱讀成為現代人獲取知識的重要方式,任何個體,只要下載一些應用,都能如孔明般不出茅廬便知天下事,寫得一手《隆中對》。
信息爆炸帶來碎片化閱讀,網上關于這種閱讀方式利弊的討論眾說紛紜,個人比較認同此觀點:
長期接受碎片信息的后果,就是讓你的思維變得狹隘,難以進行復雜的思考。
碎片化信息內容大多較簡短,由寫作者提煉出的觀點,往往都只有作者主觀意識,缺乏客觀邏輯。容易使閱讀者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讓閱讀者對不了解的領域產生錯覺。這種閱讀方式是確保現代人“不落伍”的一種方法。然而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不落伍”,更需要有自身的信息知識體系以及深度思考能力。
筆者曾一度迷戀碎片化閱讀,花費大量時間瀏覽資訊。然而對視野提升而后對問題的深入分析能力,并沒有很大幫助。許多事情往往只是淺嘗即止,作為談資,理解不透徹,對于產品負責人來說,自身行業領域認知如果存在這樣的問題絕對是致命的。
產品經理能力的體現更多在于軟實力---從執行-推送項目進行,到很好的分析用戶需求、方向把控,再到看透人性、看到問題本質、對商業本質理解透徹并靈活應用。個人對三種形態定義為PM1.0,PM2.0,PM3.0。
對于筆者,目前處于PM1.0的形態,如能從1.0跨越到2.0,無論是個人的收入,或者是自我實現需求都會有較大的提升。如何做到這樣的跨越,回歸本質,是如何加強思維深度的問題。對于此,個人的方法如下:
1、定制碎片化閱讀量習慣,控制總量
互聯網每天制造信息量龐大,相關的資訊應用眾多。可根據自身所屬行業、閱讀習慣,精選出幾款符合習慣的應用以及相應的內容頻道。
對于我個人目前的習慣是“即刻”+“抽屜”+“知乎”。“即可”的主題細分度很高,一定程度接收到的信息都是我所感興趣的信息。“抽屜”這款應用則作為“不落伍”的信息獲取方式,內容由網友發布+推薦,比較好的的覆蓋了時下的熱點。“知乎”則作為補充,更多的是關注同樣的問題不同對象的關注點。
2、閱讀專業/專業性較強的書籍
理論基礎支撐知識框架,要想獲得完善的知識體系,最好的方法莫過于閱讀專業的書籍。對于產品經理這個領域,拋開行業知識,很多時候是在研究人性,了解人性,才能把握人性,挖掘需求,才能創造需求。產品經理需要懂心理學,目前個人在讀或準備讀的書籍為《烏合之眾》、《社會性動物》。
3、擁抱問題
工作/生活中遇到問題或是困惑,往往不能夠全部解決。我這里所說的擁抱問題,指的是在某個周期時間內,針對某個問題/困惑/事務,多維度/深層次的去挖掘答案。比如說我未來一年準備買房,則可以在之后的一個月內,深入的去了解“買房”這件事所要涉及的方方面面,交易的流程怎樣?銀行貸款如何選擇?等額本金還是等額本息?還是如何免稅?合同怎樣簽不會留坑?樓層的選擇問題?
這種方式更在于培養解決方法的能力。在一段時間之后,相信會有一個比較好的提升。
4、知行合一,參與其中
所謂實踐出真知,再完善的理論基礎遠離了實踐只能是空談。具體到工作上,作為產品經理,參與到公司各部門工作,參與到行業內的討論,潛伏到用戶群體內。
產品經理從1.0到2.0的跳躍,本質上是對問題本質理解能力的跳躍。
具備了理解問題本質的能力后,無論是對需求的把握或是對對行業信息的敏感度也將會有很大提升,而這時候也是告別執行型產品經理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