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發現“瞎忙唄/挺忙的”代替了“還湊合”成為“最近咋樣?”的標準回答。突然間,好像忙碌成為了我們生活的默認狀態一樣。
但是忙碌會讓我們過得更幸福嘛?答案是否定的。統計學家說3/4的家長忙得沒時間晚上給孩子講故事,越來越多的孩子被丟給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普通人根本沒時間出去玩、放松、享受生活,一半以上的人表示他們正在經歷著極大的精神壓力導致失眠。我們太忙了,忙得很痛苦。
但我們并非別無選擇,忙碌是可以避免的。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幾個簡單的措施去減少我們的忙碌。考慮一下跟隨以下幾個步驟去給自己減壓吧:
1.意識層面上,認識到忙碌是一個我們自己作出的選擇,沒人能真正強迫我們去忙。認識到我們的時間表是由我們自己決定的,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2.停止美化忙碌的狀態。忙碌不是一種榮耀。中國文化中,認為忙碌是勤勞和努力的表現,很多人錯誤的認為,忙碌的狀態是成功的一種表現。但實際上,忙碌是我們發揮自己最大潛能的阻礙,瞎忙更是過渡消耗我們的時間精力,降低我們的創造性和效率。忘掉“勤勞是美德”的想法,不忙沒什么錯,請堅信這一點。
3.重視休息時間、安排休息時間。我們忙碌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們沒有認識到休息的價值。休息讓我們的身體、大腦甚至我們的靈魂受益頗多。每周安排一天用來休息和做不是“正事”的事情,可以大幅提高我們的幸福感和日常的工作效率。把休息的安排寫下來,并且堅持在該休息的時候休息。
4.重新審視你的優先級列表。帶有更多的目的性去審視你的優先級列表,考慮一下你最可能有所樹建的領域,然后圍繞這個領域去安排你的時間。根據80/20法則,80%的成就都是在20%的時間內完成的,合理安排時間不會降低我們在事業上的表現。忙碌,從核心上講,是優先級的錯位。
5.減少你擁有的物品。東西消耗的時間和精力其實遠遠大于你的想象。扔掉不要的,整理省下的,維護重要的東西。讓自己擁有的物品數量保持在一個較低的穩定水平。有的東西越多,花的時間越多。減少物品,能大幅節約時間。
6.在日常生活中安排空隙。慢慢地吃午餐,在工作開始前靜靜地坐一會,花時間去獨處、冥想、做瑜伽。在工作的間歇找機會喘口氣兒,從現在開始給自己更多的日常生活“小間歇”。這些時間會大大減緩我們感受到的壓力和焦慮,從而提高我們的效率,形成良性循環。
7.在說“不”中找到自由。眾所周知的是,一個被很多雜事占據精力的人,很難成功地達成他的目標。了解“不”這個詞的珍貴價值是很有必要地。學著去對不那么重要地事情說“不”會幫助你追求那些最重要的東西。
別讓忙碌定義你。有閑的生活是存在的,過一種開心而寧靜的生活是可以的。這聽起來不是很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