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討論做自己是否是遙不可及的之前,我想先得對標題里的“做自己”有一個大致的定義。不同的人對于這個詞有著不同的定義,也會有不同的解答。
?一些人的“做自己”幾近于弗洛伊德提出的“本我”(id),它是與生俱來的,也是人的動物屬性。“本我”代表著人作為動物對于吃喝拉撒、保暖、性欲等的需求,它不考慮規則和后果,追求滿足欲望和及時行樂原則。而這些人所謂的“做自己”則是不承擔責任和后果的放縱自己,也不過是更高一級的滿足“本我”并假裝成做自己。如果做自己指的是完全滿足這種“本我”而不考慮其他任何情況,是不可能的實現的,即使試圖完全實現“本我”所要求的,也會付出相應的代價。
你如果認為自己是一個渾渾噩噩,不愿付出又想要回報的人,那你的“做自己”不可能實現。這樣的做自己,也不過是懶惰和不愿改變的借口,并不是真正的做自己。
而我想大多數人所說的“做自己”,也不會是完全滿足這種“本我”才叫做做自己。它更多的是指一個人的理想與夢想,對于自己生活的期許和追求。而這種理想,一般情況下,也不會是與社會規則和道德相違背的。所以,我所說的做自己是指為了夢想而努力做理想中的自己。
?許多人也許會覺得做自己如此的遙不可及,但是,我想,你先得選擇失去一些東西,才能獲得一些能讓你離夢想更進一步的東西。比如,你希望成為一名作家。首先,你得花比別人更多的時間用于閱讀、思考、做筆記、通過各種渠道積累素材,進行寫作訓練等。當別人花費大把的時間去打游戲看肥皂劇逛街購物消磨時間時,你要拿出這些時間來為了成為作家而努力。也許你會少了很多玩樂的時間,這就是你需要犧牲和舍棄的一些東西。又或者你想成為一名演員,你本身的條件也很不錯,而你的家人卻并不那么理解,你就需要說服他們,甚至做好他們一直不會支持你的準備。你會面臨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是你在實現夢想的路上所需要面對的。你或許會在這上面失去家人的理解,這也是一種失去。有勇氣去面對做自己的過程中可能面臨的挑戰,才會有實現夢想的可能。
沒有任何人可以一路舒暢無阻的達成夢想。想起以前看過的一本書里的一個角色,貧窮,孤苦,從花費較小的師范畢業當了一個中學老師以圖溫飽。住在條件簡陋的筒子樓,冬天沒暖氣夏天沒空調,收入微薄。但他喜歡中國歷史,一直希望成為一名歷史系的研究生,進一步學習。攢錢,辭職,專心備考,早上5點起床,凌晨才肯睡覺。熬過了初試,坐火車去外地參加復試,終于考進了歷史系全國聞名的復旦大學。面試完,教授看了他一會,說:“你這同學倒是老實,是第一回見。”他不是不知道許多人早一年就旁聽課程或者送禮上門和導師搞好關系,沒有這樣的條件,他只有死命的讀,才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分析自己,了解自己,你才能知道自己想做怎樣的“自己”,也才能為了“做自己”而不斷努力。而這種意義上的“做自己”,并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之所以為夢想,就在于它可以讓我們產生莫大的勇氣和毅力,去面對一切可能面對的挑戰與困難,千錘百煉,不改其志。也會讓我們在未來,看見一個更好的自己。
如果確定了想做的,就拼盡全力去做,即使失敗,也不會因為沒有去做自己想做的而后悔自責。不要因為別人的議論和嘲笑放棄“做自己”,因為只有你自己才真正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別人不會因你遵從了他們的議論而對你親近幾分,而你選擇做自己對他們實際上也并無多大區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