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我在小組群里發了一則通知:“第三組空巴于今天下午14:30在三廠舉行,由賈廠帶領我們小組參觀和學習“絲是怎么放出來的”工藝過程。。。。。。”迎來一陣笑聲,家人回復“絲被關進去了嗎?”
以前我只是聽說公司是利用回收的飲料瓶進行加工處理變成生活中的日用品,今天我終于可以實地參觀公司產品的生產流程。下午,我懷著一顆好奇心和三組家人們一起來到三廠三車間,看到滿屋子的機械設備,開始“絲是怎么被紡出來的”的學習旅程。
大大的轉鼓在打轉,里面是啥?為什么要不停的轉動呢?賈廠像一位和藹的老師和我們說,這是用來干燥凈片的,要讓凈片脫水,以真空的方式將凈片表面和內在的水分抽出,它的加熱溫度是130-150度。點點頭,似懂非懂的來到三樓料倉,剛剛干燥好的凈片又進入了它的第二個家,它依靠自重從進料口進入螺桿擠出機,利用螺桿的轉動,凈片與螺桿擠出機產生摩擦,加上凈片與凈片自身的摩擦,凈片在300度高溫下被壓縮、過濾、熔融擠出到下一環節-計量。螺桿擠出機輸出的熔體由計量泵進行計量,均勻的分配到15個部位,凈片改名了,它叫絲,絲開始15歸1的旅途。
1700個孔,15個組件,一根根比頭發絲還細還順的空心絲盡收眼底。不停地過濾,去除雜質,嚴把生產工序的每一道關,加上員工們對生產原料的熟練操作,讓在場的我們贊嘆不已。走著走著就熱了,旁邊的家人開玩笑說:冬天冷了就來這里呆呆吧,是啊,這邊真暖和。冬天暖和,那夏天呢?體驗了一回車間員工工作的艱辛,敬佩之心油然而起。
然后,我們來到中控室,電腦前的電路圖,他認識我我不認識他,在賈老師的解釋下,頓悟一番:我看懂了,原來紡絲是那么一回事。絲在油的“滋潤”下不停的拉伸,冷卻、梳理,再拉伸,它可以拉長至3-5倍,真是太神奇了。待最后一次蒸汽拉伸后,絲進行加熱,它在卷繞機的幫助下變成卷曲樣兒了,家人們紛紛拿出手機記錄凈片變成絲的精彩時刻。絲還是一刻不停,它又進入烘箱進行干燥,讓表面的油劑固化入絲,使得觸摸它的人不容易割傷。終于,絲紡出來了,冷卻后的絲經過切斷,裝包,開始了它的全球旅行。
通過今天下車間的紡絲知識學習,我反省自己以前沒有想過去學習一線產品的生產流程。錢總說的是,我們需要全面發展,在學習年,我們學習稻盛和夫,學習活法,在接下去的每一年,我們同樣要不斷學習,不斷思考,理論結合實際,轉變思想,在自己的崗位上為公司提升效益。學無止境也,問不可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