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秋(2004年),友人黎鳴與賀雄飛自北京來成都簽名售書,相見甚歡。
黎鳴在學界有“思想狂人”“哲學烏鴉”名號,所到之處鏗鏘激越、聲震屋瓦,聽眾云集而他人無置喙余地。雄飛出生在內蒙古草原,出版家兼治猶太學,錚錚北方漢子,有國士之風。
兩人中氣都足,胃口自然不差,吃遍大江南北,肚內所入盡五侯鯖。
某日,幾場演講下來,人也餓了。在下雖非成都市長,但也有責任向燕趙諸公薦成都真正美味,況且與黎、賀皆相知不外的朋友。于是徑領各位至紅星路側小巷爵版街,一人一碗冒菜、兩個紅糖鍋盔。
冒 ?菜
粉條、豆皮、海帶、鮮菇、藕片、雞鴨血以及各類時蔬,浸入滾湯中“冒”……
冒菜:不銹鋼深桶置大火上,桶內五香鹵汁沸反盈天。大漏勺內揀盛粉條、豆皮、海帶、鮮菇、藕片、雞鴨血以及各類時蔬,浸入滾湯中“冒”,即氽煮,勺把勾在桶邊。
須臾,勺內斷生起鍋,倒入兌有麻辣蒜泥和香油味料的大缽中,撒上蔥花芫荽,熱氣騰騰,麻、辣、鮮、香、燙、脆,三元錢一碗。
紅糖鍋魁:爐內貼烤,通體焦脆,咬下一口,糖液如同鋼廠煉的鐵水流溢出來,可把舌頭燙出大泡,一元一個。
通體焦脆,咬下一口,糖液如同鋼廠煉的鐵水流溢出來……
紅糖鍋盔
麻辣冒菜搭紅糖鍋魁,五元錢就可以使一個窮漢通體舒泰,心緒由陰轉晴,擦過嘴皮之后萌生考公務員的念頭都說不定。沒有這等體驗,就不知道成都人民真偉大。
食罷,燕趙之士都對成都人民表達了敬意,連客人中的美女關小月,也放下了電視主播的矜持身段,吃得香汗涔涔,粉臉流霞……
牛肉鍋盔
辣否?辣!麻否?麻!鮮否?鮮!但都非今日令主,今日之天下,盡在香字手上!
舊時,張大千寓成都和平街,好交游。傾慕者每至其家,臨觀主人作畫。至午,主人管飯。因為不是正式宴請,所以往往快餐從事。
家仆分三路:一路到治德號買小籠蒸牛肉;一路到牛市口買葉鍋盔;另一路在家現炕、現舂海椒面與花椒面。
飛騎傳送白面鍋盔與蒸牛肉雙至,則將燙手的鍋盔沿邊剖出大口,蒸牛肉撒上芫荽、蒜泥水和海椒花椒面,拌勻,夾入鍋盔中……
辣否?辣!麻否?麻!鮮否?鮮!但都非今日令主,今日之天下,盡在香字手上!
那牛肉是以精選的喜頭子拌五香米粉上小籠蒸的,細嫩無比,入口化渣;葉老板的白面鍋盔外酥內軟,面香撲鼻,且十分筋道。
兩相遇合,混以現舂的海椒花椒面酥香異常,芫荽蔥花清香在茲,已可說是至味了,每人所費折今日銀也不過幾元錢!這是舊時代成都底層人民的常食之一。
美食皆得之于無意間,日后卻須千錘百煉,方可成就口碑。
烹制豆腐時猛下作料、油多紅重,益以新鮮牛肉臊子、青蒜苗,終成美味。
麻婆豆腐
據傳麻婆豆腐最初發跡,緣于陳麻婆的惡毒:麻婆娘家自幼與陳家定了娃娃親,不料中途因出天花而成麻臉,陳家有毀婚之意,麻姑銜恨在心。嫁入陳家后隱忍不發,直到她掌柜上灶之后,開始了報復計劃:烹制豆腐時猛下作料、油多紅重,意在將婆家生意做虧。
結果適得其反。豆腐店坐落在水碼頭上,苦力都喜歡飯內油大味厚,眾口交譽,結伙在此用餐,生意日隆。食客中又多菜油販子及腳夫,感念麻婆厚道,常將菜油賤賣與她,生意一發而不可收拾。此后她才專注在豆腐烹制上,益以新鮮牛肉臊子、青蒜苗,終成美味。
夫妻肺片
刀功極好,牛頭皮片成薄張,幾至透明,火候拿捏到位,肺片是白鹵,不上色,用白鹵水、紅油、各類調料。
蜚聲中外的成都夫妻肺片,開始也絕非一對夫婦蹺起二郎腿開店。那時謀生不易,也就是一位光棍漢子,將宰牛場丟棄或者賤賣的下水、牛腦殼收拾干凈,鹵熟切片,下辛香料拌和后,上街兜售。
肺片者,廢片也。但是刀功極好,牛頭皮片成薄張,幾至透明,火候拿捏到位,味道更是臻于化境。肺片是白鹵,不上色,拌的時候不用醬油,就用白鹵水、紅油、各類調料。瓦缽裝上拌好的肺片,插入兩雙筷子,置于竹籃內,便挽著上街叫賣了。
一文錢兩片,自己拿筷子選食。
筷子從這個人嘴里很快又轉移到了那個人嘴里,吃相甚為不雅。但是無人能抵擋美味誘惑,包括上流社會斯文人士。
他們穿著長衫逡巡在瓦缽周遭,假意路過,實則確認兩頭都沒熟人看見,萬無一失之后迅即下手,肺片包入口中,扔下兩個銅錢趕緊走人……所以肺片又掙了個諢名叫“兩頭望”。
叫夫妻肺片已是后來的事了,或許夫婦倆是那漢子的傳人?
漢子沒有留下“科學配方”,拌肺片時究竟倒了些什么作料、倒了多少進去,都沒有記錄,全是他臨場的“藝術感覺”,他是用心在拌和——因為這是他的身家性命所系:他是靠這個活著的。
直至有一天他被卷入“公私合營”的浪潮,飲食店建立了黨支部,開會的時候他成了“資方人員”,沒多久他就死了。其實肺片在這個時候也死了。
成都美食
鎮江恒順醋坊百年老店的門前,掛有楹聯“恒產恒心恒發展,順情順理順財源”。
孟子說無恒產者無恒心,說的就是肺片的故事。一個人沒了自己的私產,就不會對社會負責任,當然也不會對消費者盡力。鎮江恒順醋坊百年老店的門前,掛有楹聯“恒產恒心恒發展,順情順理順財源”,可說是深諳為商之道。
成都名小吃不獨夫妻肺片,他如擔擔面、鐘水餃、賴湯圓、張涼粉、龍抄手、葉兒粑、蛋烘糕、三大炮、三合泥、馓子油茶、牛肉煎餅、冒節子肥腸粉、油旋子鍋盔、纏絲兔、樟茶鴨、椒麻雞……不是消失了就是變味了。
最嫩的肝尖部分,與小腸、蒜末同燴,再勾大量薄芡。“肥著點兒”就給你多舀腸;“瘦著點兒”就多給肝兒。
炒肝兒
幾年前應馬來西亞朋友的請求,帶領他們在春熙路龍抄手店享用成都小吃。在貴賓樓上,十幾二十樣東西一齊端上桌來,不是冷的就是煳的,還有粘成一團的。賴湯圓竟然是用花生奶煮的,羞得我無地自容!
美味小吃的滑鐵盧之敗,又豈止發生在成都!北京天橋的奎二,雖賣豆汁,迎客卻像是迎皇上一般為你黃土墊道凈水潑街,豆汁之味能把天涯游子的魂勾引回來。
會仙居早上賣炒肝兒,絕對用的是最嫩的肝尖部分,與小腸、蒜末同燴,再勾大量薄芡。客人要是說“肥著點兒”,人家就給你多舀腸;說“瘦著點兒”呢,就多給肝兒。
食客手托著碗,嘴湊上去啜食,至最后一滴芡也不會澥。北京人稱這樣喝下一碗炒肝兒叫唏嚕下去。動筷子或勺的一定不是北京人。
芝麻醬面茶他們也是喝。麻醬蓋在滾燙的秫米糊上,哪怕冰天雪地喝到最后還是很燙。此外還有打鹵豆腐腦、天福醬肘子、白魁燒羊肉、鹵煮炸豆腐、油餅灌蛋、燒刀子與驢肉……皆已成過去。
中華名小吃
一人守住一業,敬之若衣食父母。要效先輩小販那樣,熬得住寂寞,拼卻了身家性命,精益求精,專攻一術。
1973年至1976年間,長住在北京。那個時候早上還能喝到可口的炒肝兒或是打鹵豆腐腦。以之就油餅,上海人說“樂胃”。但是聽老輩人說,那要比他們那會兒喝的差多了。
2004年再去北京,對出租車司機說“去小腸陳吃鹵煮……”——司機尷尬地說,他還真不知道小腸陳……
今之“中華名吃”,其實是已經毀了的品牌,屬于化石標本。好在改革開放后,陸續有些小販,漸有創意小吃應市,比如成都之冒菜、冷簽簽、香辣蟹、炒田螺、毛婆婆涼粉……如欲一快朵頤,此正當其時:要是它們發展下去,“做大做強”了,美味就完了。
小吃要小,一人守住一業,敬之若衣食父母。如能效先輩小販那樣,熬得住寂寞,拼卻了身家性命,精益求精,專攻一術,則食客幸甚!社會幸甚!
文 | 摘自《人間味道》
圖 | 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