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反正是要掉落、死亡,那為什么還要來這里呢?”
丹尼爾用他那“本來就是這樣”的一貫口吻回答,“是為了太陽和月亮,是為了大家一起的快樂時光,是為了樹蔭、老人和小孩子,是為了秋天的色彩,是為了四季,這些還不夠嗎?”
那天下午,在黃昏的金色陽光中,丹尼爾放手了。他毫無掙扎地走了。掉落的時候,他似乎還安詳地微笑著。“暫時再見了,弗雷迪。”他說。然后就剩弗雷迪一個了,他是那根樹枝僅存的一片葉子。《一片葉子落下來》
讀到此處我有些唏噓了,許是我太敏感了。
這繪本說的是一片葉子從生到死的過程,萬物都有生有死,這片葉子在經歷了四季后逐漸明白了生命的意義在于所有的經歷;明白了死并不是盡頭,而是生的另一個起點。
不記得誰說的:生命,是一場虛妄。每個人不都在這虛妄中跋涉嗎?生只是一場歷練。在這場長久跋涉中,生的意義就在所有經歷,對錯愛恨,都該感謝,感謝這一切,讓你的人生遍歷春夏秋冬。一切溫暖、冷酷,長的、短的,親情、友情、愛情,堆積起來就是你的一生,最終卻只有一個字“死”。
生命更應關注的,或是幸福吧,如書中所述,為了太陽和月亮……。
幸福是簡單的事,活著,呼吸著,側耳聽,有心跳聲,淡然微笑著;有人愛,有事做,有所待;不慌不亂,淡定從容。這就是微小而確定的幸福。
幸福是件復雜的事,事業+家庭+錢+健康+……。
幸福與否只是你的心在選擇罷了。
我不與人爭,勝負均不值。我愛大自然,藝術在其次。且以生命之火,烘我的手。它一熄,我轉身就走。——蘭德《生與死》
生命是一場旅行,看不完紅塵,渡不盡河,乘興前行;“它一熄,我轉身就走”,盡興而歸。何不奔放的生,灑脫的死。
給孩子讀完這本書,孩子靜了許久,眼圈紅了,問我:“爸爸,是所有的東西都有生死嗎?那風和雨這樣的東西呢?”“風起是生,風停是死,雨下是生,落地就死了”我回答 “萬事萬物都逃不開的,沒有例外。”
讓5歲的孩子了解生死,是好是壞,我也不確定,但開始想生死時人生的修行就開始了。《金剛經》開篇須菩提問佛,怎么讓自己的心定下來,佛回答說,就是這樣定下來。這回答像什么也沒說,而佛的答其實已答了所有。怎樣把心定下來,當你問這問題時,你已經定住了,你的心已定在這問題上了。所以當說到生死時,你就已經在開始人生的修行了。
生死這樣的話題,怎么都是避不開的,或許我們每個人都要用一生去尋找自己的答案。
(PS:生死話題太大,我只是推書,一本關于生死的好書。
我從哪里來?我會去哪里?為什么要活著?死是怎么回事?一片葉子回答孩子所有關于生命的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