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偶然看了羅輯思維第四季最后一期,講的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學習。羅胖說到一個概念叫“學習焦慮”,指的是在越來越復雜的社會中,如果對環境的信息感知的能力下降,將無法維持原有的生活方式。更何況現在知識爆炸,我們能獲取的知識實在有限,知識焦慮能不大嗎?這么一想,整天看到課程就買買買的我,不正是知識焦慮的中度患者嘛。
羅胖也提出了在這個碎片化、終身化、跨界化學習的時代,我們應該怎么學習。一是人格化學習,牛人就是知識的載體,學習的首要條件就是盡可能地跟牛人在一起。二是找概念學,通過不斷地搜集新概念來高效地學習,掌握知識本質上就是掌握概念。三是縫合化學習,新的知識必須通過自己的方式表達一次,跟自己原來的知識體系縫合在一起。四是碎片化學習,因為碎片化時間已經是一個基本事實,我們必須練就一身用碎片化時間學習實實在在知識的本事(盡管這點我并不是很贊同)。五是目標化學習,我們普通人都是要面對一個一個目標行動的,行動一步獲得反饋,再繼續往前走。
近兩年興起的知識付費仿佛就是為了治愈我們的學習焦慮的,各種付費社群、訓練營輪番轟炸,仿佛只要交錢加入就能走上人生巔峰。但學習的事情怎可一蹴而就,厚積而能薄發,指望一時半刻的訓練,即使是再牛的老師,都不可能讓你飛升上神。那么這些學習到底有什么意義呢?
昨天聽了一個成甲的分享,關于如何靠知管理獲得爆發式成長的,解決了我長久以來的疑惑。成甲說,什么是知識,能讓你的認識和行動發生改變的信息才是知識。他談到自己看了一本談判類的書,學習到了其中的獅子大開口、紅白臉、虛擬決策人、虛擬競爭者這些談判策略,于是把這些策略應用到買車、薪資談判等情景中。把知識應用在實際中,能教告訴別人怎么用,同時還要進一步思考背后的原理是什么,是否還能用在其他看似不相關的其他領域。這就是如何讓學習的知識價值放大百倍的方法。然而這還不夠,我們還需要獲得跨界領域的能力,跨界能力的就是你學習數學的方法,卻能在英語上給你幫助。以《刻意練習》為例,多數人看到的是跳出舒適區外努力,要有目的地學習,但實質其實是抓住心理表征練習,即學習牛人的思維方式。很贊同成甲說的,世界有很多領域是由少數簡單規律構成的復雜現象,底層流動的簡單規律多維度地相互影響。我們學習能力越強,看到事物背后的聯系越多,就越能透過現象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
成甲的將知識應用和學習心理表征,跟羅胖的人格化學習和縫合化學習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成甲認為世界是有少數簡單的規律構成,吃透知識,掌握底層流動的規律,是可以獲得爆發式成長的,這比起羅胖說的學習焦慮讓人安心得多。結合當下的知識付費現狀,個人認為只要找到想學的行業最牛的人,宜精不宜多,學習他的課程,并透過課程學習他的思維方式,專心吃透,掌握內在規律,融會貫通,方能學有小成。但是做到成甲說的這個程度也并不容易,首先就要多讀書,讀好書,放慢速度吃透知識,透過現象看本質。普通人需要刻意讀書方法,才能熟練掌握。既然讀書要跟著牛人讀,索性下單購買了一本成甲的《好好學習》,以后如果有機會的話再寫一篇讀書筆記。
題圖攝影:Myriams-Fotos
圖片授權基于:CC0協議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么么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