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2017年無數的學習社群遍地開花,當學習從“學校”這個概念中解脫出來之后,我們不得不說,這是一件幸事。花了1個多月看了一系列關于學習方法的書需要一次一整個月的復盤。這一整個月,我到底收獲了什么?
收獲1:元認知
元認知這個詞被說爛了,爛到一團漿糊,但是我們似乎并沒有掌握!元認知是什么?學習了一段時間的編程,我突然明白,原來它就是人腦中的遞歸思考啊!它說出來像是一個繞口令,因為,它的目的是找一個表象邏輯的邏輯!
我對它的應用,
思考怎么思考
我們總是以為自己的思想和精神是自由的,卻不知道自己已經背負了深深的枷鎖。《注意力商人》,和《娛樂至死》這兩本書里詳細的闡述了我們的注意力是怎么收割的!想要避免這一點,腦海中就要安置一個警報器,這個警報器就是元認知!當你開始漫無目的瀏覽無聊的信息時,元認知就跳出來大喊:“你的意識被愚弄了!趕緊停止去做正確的事情!”這時候,你的意識才回過神來,不然發現一不留神幾個小時過去了,什么事情也沒做。
學習怎么學習
當我們學習的前期,要好好學習正確學習的方法,這一點是異常重要的,我在閱讀芭芭拉奧克利的《學習之道》這本書時作者就說到有些人讀到碩士畢業依然不會學習,因為他們方法太低效,使得事倍功半。這使得他們喪失了所有娛樂的時間,這有時候是得不償失的,另外,查理芒格在《窮查理寶典》上說過一句話:
阿爾弗雷德·諾斯·懷特曾經說過一句很正確的話,他說只有當人類“發明了發明的方法”之后,人類社會才能夠快速的發展。他指的是人均GDP的巨大增長和其他許多我們今天已經習以為常的好東西。人類社會在幾百年前才出現了大發展。在那之前,每個世紀的發展幾乎等于零。 人類社會只有發明了發明的方法之后才能發展,同樣道理,你們只有學習了學習的方法之后才能進步。
當有了這一點意識之后,我們在底層學習的進度才會進一步提升。這一層邏輯又引申出了:讀書之前,閱讀怎樣閱讀?我覺得我們每個人都有必要去學習一下怎樣閱讀本身的,并不是我們本來就會閱讀,不同的書籍有不同的技巧,投入時間看看這一塊能加速我們的閱讀消化和理解的程度。
此外分析怎樣分析?我們最大的問題其實就是出在分析問題的本身的問題,我們總是會犯因果邏輯等等錯誤,在這方面,去補邏輯課才可以夠反思自我的行動,不會出現領域歸謬,兩事件邏輯不可逆等一系列錯誤。
我們還可以把這個遞歸放大到:學習英語前學習學英語的學習方法。健身前,學習健身的方法等等等等。開始花一些功夫和時間后期才能看到你與他人的差距。
我們都知道竹子用了4年的時間僅僅長了3cm,但從第五年開始卻以每天30cm的速度瘋狂的生長,僅僅用了六周的時間就長到了15米,因為在前面的四年里竹子已經將根莖在土壤里延伸了數百平米。這是掌握了基層邏輯之后帶給它的復利效應。
收獲2:記錄時間和注意力開支
連續32天記錄自己的時間和每天的開銷,讓我看清了自己每天把時間花在了哪,那些方面的時間浪費了,之后我便在時間上一點點改進,讓我在提高了注意力的使用意識之后明白在那集中注意力。
收獲3:在前一天晚上列好第二天要做的計劃
這個思想策略是為了保證我清楚知道自己第二天要干什么,我只把它寫下來,但并不規定自己要在幾時完成,如果刻意的去寫8:30~10:30去讀書,那么想必還沒開始我就放棄了. 但是寫下來之后,比如寫下,明天,打印材料,讀《反脆弱》,編程3個番茄鐘。放在哪里。去睡覺,我就會調集自己的潛意識去做安排,讓自己第二天冥冥之中把這些事情做了。
收獲4:使用番茄鐘
番茄鐘的邏輯很簡單,就是定一個25分鐘的鬧鐘,在這25分鐘之內全心全意集中注意力,把手機的網斷了,然后開始著手于手頭的工作。然后到了時間,站起來活動下,喝口水或上個廁所,查看下手機。歇夠5分鐘左右繼續。這樣呢就讓大腦得到放松,專注思維和發散思維得到了及時轉化,也不會覺得特別累。目前很多高效的人都在使用這些方法。
收獲5:建立臨界知識模型
這一部分的來源可以通過閱讀各個分門別類的思想類書籍去獲取,有的時候,任何書都有其價值,并不能以其有用沒有用來看待。塔勒布的《反脆弱》這本書的凹凸模型去看待承擔抗打擊的事情本身,應對事物就有了很客觀的心態。
另外《黑天鵝》這本書中作者本人所述的分形模型去看待未知,比如說富翁在10億以上的人種,100億的身價之上 又會有200億的出現,500億的出現。當一部電影預計投資2000萬的時候,它實際投資有可能花費2億,但是這些事件細分到內部,曲率是相同的。
自證預言模型。其中不得不提及的事情就是我們人類在運動領域不斷的刷新著世界紀錄,一百年來,人類的短跑速度從11妙多到跑進10秒,到博爾特突破了9秒6,泳壇的速度也在越來越快,馬拉松的比賽從最初的2小時45分鐘都覺得困難重重,到最后有人跑進了2小時10秒,難道是人類的身體結構進化了嗎? 其實不盡然。只是當一個人打破了一個記錄之后,人們再去跑的時候,就看到了有些事情別人做到了,自己就對自己的要求高了。歸功揭底,這又是一種自我暗示。當你覺得你不行的時候和你認為你行的時候都是正確的。這就是所謂的自證預言模型。此外,也是另一個我上上個月的思維模型的收獲,
復利模型,只要遵循并包含累積效應的事情它都會是有復利的,正是復利模型的理解,我開始了自己的股票投資的實踐,和持續編程和健身的實踐。
另一方面,最新的一個模型還是我這兩天才意識到的,周期模型,萬事萬物都某種程度上遵守著周期模型,比如價格在上下浮動,但是都符合周期,股市也會經歷牛市和熊市。我們在進步的過程之中是曲折的,曲折在說什么?實際上就是再說你的生涯周期圖像,我們可以想象一只股票,它的增長曲線是陡峭的。但是即使是一直在上漲的股票在短期內看也是跌跌漲漲,這也是為什么有了一個周期模型角度看待問題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正視自己的現狀了,比如說情緒不穩定,經歷了失敗,失落。但是還是從股票上分析啊,正是因為兩點之間波動大才意味著收益也大啊!我們總是說如果沒有周期浮動,就是你生命的心電圖停止跳動的時候,一條線,最為平穩。但是,我們要注意的是,如何讓它跨越平臺期,然后讓它在短期落的時候,長期能保持增長。
收獲6:試錯法
我們往往不知道,一個科學家和創業者以及發明者的在獲取知識和能力上的方式是不同的。科學家在做一項理論和推導的時候,是要分析它的內部規律,然后要盡一切的努力把所有的規則都凝聚起來,然后歸納到一個體系中去。這使得語言學家往往出了一本本厚厚的語法書。通過語法一點點學習外語,20年成為了一門外語的精通者,卻無法和一個小孩子溝通,而一個想要泡外國妹子的小伙不計一切去直接用外語跟妹子溝通不到3個月就說的流暢自如,那是試錯法。 試錯法不用管那么多開頭的條條框框,它的本質是,在用中學,如果遇到錯誤和偏差,改正就是。20世紀前,科學家理論上證明人類是無法飛到天空中去的,結果,20世紀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把一個龐然大物送到天際,對理論者是一個強力打臉。然而創業者和發明家是最好的試錯法的先行者,一個項目開始要不要作問卷調查? 喬布斯從來不做,他發現用戶本人其實也并不知道他們想要什么直到你做出來放在他們眼前。但是一件事情真正好壞不是你說了算,是市場說了算,大家覺得好,你就加大力度投入,覺得不好,在調整,正是這樣的邏輯。發明家,藝術家們則是另一試錯法的天才,在公元3世紀前的歐洲藝術家們,他們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幾何學,你可以看看教堂里精美的壁畫是如此的符合幾何的美學,你再看看那些中世紀的歐洲哥特式建筑,是那樣的精妙,明代的氣派天安門,這些建筑的締造者,古代的建筑師和藝術家們根本沒有今天的高等數學,解析幾何的基礎,他們何以建成如此成就? 正是對試錯法的應用啊!
想要掌握試錯法,核心是行動,你不需要一開始就做的完美,要有長期概念,當寫一篇文字,你知道隨著試錯法,根據大家點看一篇公眾號文便看到大家的反饋就知道這篇寫的好不好,以后寫的好與壞也有了修改和改進的方向。編程也是如此,試錯法,這個方法對不對編譯器說了算,如果一直在看編程書是學不會編程的。語言更是如此,學習外語就直接開始用,在使用的過程中不要怕犯錯,錯是進步和改進的開始,多年前的瘋狂英語李陽就強調,享受Losing face,這使得后來他教英語好像變成了宗教領袖。 所以當我們自身也開始采用這種方式的時候。我們不要一直在路邊靜靜地看著,開始上路吧! ?祝你旅途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