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算蹭個熱點。從喬任梁去世以后,抑郁癥再次被推上了熱門話題。
大頭早起成長營剛成立,看到弟兄姐妹的自我介紹“蹭蹭蹭”地蹦出來,看到很多人加入成長營的首要目的是克服拖延,而我……是克服抑郁。
我是“被動”參加早起成長營的,大頭給大頭說時間管理電臺的主播一個免費入營的機會,我便入了。
其實自己并不在狀態,也沒有激情和信誓旦旦的飽滿精神,其實我只是想改變生活狀態而已。
但我的理性知道早起的好處。我想,那就跟著溜溜吧。
在參加之前,我的狀態是這樣的:長期失戀,間歇性抑郁。時常感覺自己從時間中剝離,想出門參加活動卻沒有心力,拒絕了一個認識了一段時間的男生。剛換到新工作,找工作以及做抉擇的過程心力交瘁。
加入早起成長營,我并沒有那么多的小目標去做,像其他弟兄姐妹分享的每天要干什么什么;還有思維導圖或者一些其他的深入的東西,我還沒有去實踐。
我不是學生了(成長營的很多妹子讓我重新感覺到學生時代的熱情),我有自己的工作。
我只是一個想法,把參加訓練營當成一種改變現狀的方式。為我所用,并不被它纏累。早起營里,或許像我這種的還有不少吧,淡淡的人。
其實我道理都懂,典型的懂得很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的人。
曾經是學霸,喜歡看書(不能跟大頭這種讀書狂人比),寫作(日記體)還可以,英語尚可,學過聲樂,業余偶爾也會有繪畫作品出來,自小喜歡播音主持,開了播客,也有一些粉絲兒什么的;在自己的朋友圈子里被認為性格比較好,思想比較正,擅長分析解決別人的困境,被同齡人稱“大眾媽媽”、知心姐姐。
可是誰能想象呢?
抑郁癥是什么呢?外在超正常,笑是沒問題的,但內心感覺不到快樂,喪失了獲取快樂的能力。
日常的買菜做飯洗衣洗頭洗澡都覺得很沒有意義、無快樂,行尸走肉一般。做任何客觀上充實的事情,都沒有充實感:幫助別人、完成一件事,度過充實的一天——沒有充實感,沒有滿足感,just joyless.(攤手)。
“為什么覺得沒有意義?”——沒有答案。理性上知道這是有問題的。“那你覺得怎樣才能有意義?”——怎樣都沒有意義。“那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病了。
是因為抑郁了,才會覺得沒有意義的;并不是因為找不到意義,才會抑郁的。
處于那種狀態的時候,我拷問過自己,以前最感興趣的東西,也覺得沒有意義了。everything is meaningless, useless, hopeless。
抑郁癥是有生理基礎的,不要急于把自己往抑郁上想,也不要嫌棄抑郁的人為矯情。
抑郁一定要自救。
當你覺得任何東西都不能引起你的興趣,絲毫感覺不到快樂,長達兩星期以上,那么請自救,請有所行動。
可以先跟性格比較成熟的朋友聊聊,調節一下,也可以找抑郁癥測試問卷測一測。如果沒有心力去做事,那就叫人帶你出去,見人、見新事物(我并沒有輕生或者睡眠問題,有時沒有食欲,曾有幾天想干嘔。不過都在可控范圍,理性清楚明白。)
參加大頭早起成長營,是我自救的方式。而且居然真的,在成長營的21天,抑郁消失了。
我并不是個很活躍的學員,還因為禮拜天去教堂唱詩班獻唱,漏了兩次打卡。大家聊天記錄常常一堆一堆的,我大多也沒有仔細看。只在結束的那一夜,正好排練完,感覺有點興奮,便唱了兩句歌,大頭說“親好拼”,哈哈……
至于早起營是如何作用于我的抑郁的,I have no idea。我只知道,it works。
或許是氣氛的感染;或許是早起帶來了一天的內心安寧和淡然,不再是匆匆地,一天又一天趕著過,天天懊惱遺憾,卻日復一日依舊;或許是每周讀書目標的完成,讓我get到額外的充實感呢?或許是認識了來自四面八方的朋友,讓我覺得世界還是可以去探索一下的?
其實時間管理、拖延癥這些,我都或多或少了解過、實踐過。但早起對于我,卻是千古難題。早點起床嘛,說起來似乎沒什么大不了。但如果你是起床困難戶的話,你或許跟我一樣,很多年都無法克服。
前年的年底,我在自己的回顧總結中提到:如果能早起就好了。我弟弟看到評論說:居然還是不能早起(哭笑不得臉)。
其實也有過早起的階段,但只能持續較短時間,你知道沒有形成習慣。在傳媒大學附近復習考研時,用最大的意志,也只能七點起床。
有朋友說,早起的話,會感覺一天都變長了。
確實是這樣。對于起床困難戶和拖延癥患者來說,早起對人狀態的改變,是很奇妙的。
本來我想第三期不報了的,覺得21天了,應該成為習慣了吧,應該能有慣性去閱讀以及產生積極思想了吧?否則也太差勁了。可是成長營結束之后的兩三天,我還是感覺到了一種懈怠。我以為我好了,但兩天前自己搬家,之前的感覺再次侵襲了我一整天。
實在無法抗拒無法停止,東西堆在屋里沒有心力收拾,便強迫自己出去,找了個有wifi有創意的店坐了很久,找成長營的小伙伴聊了會兒天,同時決定把這些思緒整理下來給大頭投稿。
我想,在不能像其他小伙伴一樣處于每天飽滿快樂的狀態之前,還是被大家裹挾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