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帶孩子去超市,孩子看上一個玩具,但作為媽媽沒有給他買,我想小孩子的反應(yīng)大多是哭鬧,撅嘴,質(zhì)問媽媽為什么不給自己買呢,這時候最頭疼的莫過于我們這些當媽的人。
難道說這個太貴了,媽媽買不起,那父母的高大形象在孩子心中一下子縮小了,還是趕快轉(zhuǎn)移孩子注意力,給他買一個自己負擔得起的玩具,但下次怎么辦呢。
類似上面這種棘手的問題,媽媽們每天都會遇到,我苦死也想不到解決之道,正好看到艾瑪?shù)摹陡哓斏毯⒆羽B(yǎng)成記》,這本書通俗易懂的告訴我們怎樣從娃娃開始培養(yǎng)孩子的財商。
作者艾瑪是一位財經(jīng)投資人,香港大學碩士畢業(yè),現(xiàn)在工作于香港一家投資公司,她寫有兩本書《理財就是理生活》、《高財商孩子養(yǎng)成記》。
很喜歡她寫書的風格,特別是聽了她在十點讀書的分享,發(fā)現(xiàn)讀一本書最好的方式就是聽她現(xiàn)場的分享,真的感覺可以收獲更多,有些知識只有用了才會發(fā)現(xiàn)它的美妙之處。
下面我就整理下艾瑪分享的孩子常問的問題及解決方案。
一、“媽媽,我很想要這個玩具,你為什么不給我買?”
面對這個問題,我們不能簡單的看到孩子的需求,還要從深處讓孩子理解錢的重要性。
1.視覺化目標
視覺化的目標,我們生活和工作中經(jīng)常用到,比如工作時將自己的月目標和周目標寫下來,則基本上目標可以達成;
生活中比如我們?nèi)ベ徫铮魩е徫锴鍐稳ィ瑒t我們就會很快完成目標,這便是視覺化目標的作用。
我們可以借鑒艾瑪?shù)姆椒ǎㄟ^游戲讓孩子明白視覺化目標的道理,用三個周末讓孩子自己去感受購物清單的重要性。
第一周寫下購物清單,全家一起卻沒有帶購物清單去購物,后來發(fā)現(xiàn)買回家的東西遠遠超出預(yù)算;
第二周寫下購物清單,讓菲傭帶孩子去購物,孩子就買回來的物品跟購物清單一模一樣;
第三周帶孩子到超市的貨架旁,感受同一個商品為什么功能不同,價格會相差很大,讓孩子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的又便宜的商品。
這個例子非常實用,既可以讓孩子小小年紀就明白視覺化目標的重要性,又可以明白同一商品不同功能的價格,從而找到最適合的商品,而不是以前以為最貴的商品。
2.社會分工的奧秘
就像上面第一周全家人帶孩子去超市購物的經(jīng)歷,孩子會發(fā)現(xiàn)一起去購物的人越多,買回來的東西就超出預(yù)算更多。
第二周孩子自己去購物,則沒有超出預(yù)算,這兩次的區(qū)別就是社會分工的不同。
如果一個人可以做到的事情,就沒必要好幾個人一起做,這樣其他人就可以在同等的時間內(nèi)做很多別的事情。
比如這個時間,姐姐帶著購物清單去買超市,買全家人用的東西;媽媽可以看書;爸爸可以去見朋友;弟弟可以學習畫畫,一家人就創(chuàng)造了更多的價值。
3.降低與商品接觸的頻率
我們可以回顧下周末的經(jīng)歷,如果我們帶孩子在公園散步,通常是不需要消費的,但如果我們帶孩子去商場或超市,則我們大概率會拎著大包小包出來。
對于孩子來說,父母的陪伴和見到新奇好玩的東西才是最重要的,這兩個地方不同,在哪里玩孩子的樂趣都不會減少,但對我們家長來說消費卻大不一樣。
去公園基本不花錢,既可以鍛煉身體,還可以感受寧靜和舒適的環(huán)境,超市則可能會買很多沒有預(yù)算的東西,所以我們要學會隔離與商品接觸的次數(shù)。
只有降低與商品接觸的頻率我們才可以降低消費,才可以進行合理的開支。
二、“媽媽,我想要同學家?guī)в境氐姆孔印!?/b>
我們都知道孩子上學了之后就會學會攀比,別人家有豪車,有別墅,有好大的游泳池,自己為什么沒有,當孩子質(zhì)問我們父母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父母不能只顧著自責和罵孩子不懂事,一定要趁著這個機會教給孩子正確的認知觀。
1. 多維度思考方式
當孩子問這些問題的時候,并不一定要這些東西,可能單純的想弄明白為什么別人家有,自己家沒有,所以父母在回答這些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有耐心。
我們可以帶孩子去超市,比如我們可以去看一款空調(diào),為什么有的空調(diào)價格高,有的價格低,有的耗能高,有的耗能低,還有品牌不一樣,價格也一樣,從多維度讓孩子感受一件物品的必要性。
這些區(qū)別讓孩子明白,一個東西,不只是只有價格之分,還有很多功能之分,也并不是越貴的東西越好,而最適合自己的才最好。
2. 列出優(yōu)缺點
同學家有游泳池,到底好還是壞,這件事單純的看表面是不行的,最好拿張紙,列出來不需要羨慕同學家有游泳池的理由。
帶游泳池的樓盤價格高,需要很高的維護游泳池的費用及支出成本,實際使用頻率不高等多方面考慮,便會得出有游泳池的住房不一定是最好的,需要背負很多的成本,而這些錢完全可以用在別的地方。
可能同學家真的比自己有錢,但我們也可以看到這些錢能帶來的不足之處,雖然可以讓同學買到更多的東西,但父母因為要負擔這些消費,要不分白天黑夜的掙錢,同學自然而然的就缺少父母的陪伴。
通過比較可以直觀的讓孩子感受到他所羨慕的東西其實并沒有那么好,自己慢慢的就學會了分辨。
3. 邊際收益遞減
一個感興趣的東西,隨著實用次數(shù)的增加,興趣就會減少幾分,這是邊際收益遞減效應(yīng)。
就像同學家的游泳池,可能剛開始擁有的時候他們覺得心理上有很大的滿足,但隨著時間增長,他們對游泳池的興趣就會減少,但維護游泳池的費用卻一分不減少。
就像有的父母為了攀比也去購買豪車,結(jié)果開了一段時間,發(fā)現(xiàn)無非就是一輛代步工具,但豪車帶來的保養(yǎng)和維修費用卻比一般的車高出很多。
所以很多時候,不但是孩子,我們做父母的也要拿起筆來計算下,購買一個物品之前是否真正所需,是否力所能及,這樣我們才可以更好的規(guī)劃自己的財富,更好的教育自己的下一代。
三、“媽媽,我想要更多的零花錢”
1.什么時候給孩子零花錢?
可以在孩子分得清楚錢的時候給他零花錢,孩子至少要學會了加減法,知道一元和五元,十元的區(qū)別,就可以開始嘗試著給他一些零花錢了。
年齡也因人而異,孩子年齡越小,對錢的掌控能力越弱,一開始可以給他小額度,頻率高一些,之后再慢慢的一周給一次,一個月一次,提高孩子自己規(guī)劃用錢的能力。
養(yǎng)孩子就像種樹,如果每隔一段時間修剪一下,就會很輕松的修剪成想要的樣子,但如果一直不修剪,到時候小樹長得面目全非,想要修剪就很困難了,孩子的消費習慣就像這些多余的樹枝,一定要要從小開始練習,訓(xùn)練,及時修剪。
2.零花錢給多少?
根據(jù)消費預(yù)算給孩子一些錢,可以分為日常開支,娛樂開支。
等孩子再大一點,可以在給孩子額外的盈余,盈余可以為以后孩子儲蓄創(chuàng)造可能性。
超過大額的錢,就跟孩子約法,例如不買有害的東西,所有自己想要的東西都自己想買,還有超過100元的東西要跟父母商量。
2.30/70法則
每當孩子過年走親訪友的時候,可能會有大額的壓歲錢,這些錢等孩子有存儲習慣的時候可以教他們使用三七法則來處理。
這筆錢不是小數(shù)目,可以自己留下30%使用,余下的70%存起來,這樣既可以增加孩子過年的樂趣,也可以讓孩子養(yǎng)成很好的儲蓄習慣。
有了這些慢慢消費和儲蓄的經(jīng)驗,相信孩子會慢慢養(yǎng)成良好的處理金錢的能力。
四、“媽媽,我也想做網(wǎng)紅”
等到小孩子再大一些,十幾歲的時候,接觸到網(wǎng)絡(luò)世界,就會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想法,比如看到現(xiàn)在各大視頻網(wǎng)站網(wǎng)紅掙錢那么多,也想要做網(wǎng)紅怎么辦?
1. 網(wǎng)紅的條件
當孩子提出這種要求,我們父母不能一味的否定和打壓,要讓孩子自己去查找當網(wǎng)紅的必備條件和代價。
只有經(jīng)過自己努力收集的這些數(shù)據(jù)呈現(xiàn)出來之后,孩子就會發(fā)現(xiàn)網(wǎng)紅不是那么簡單的,而能夠掙大錢的網(wǎng)紅更是少之又少。
2.尋找對的方向
認識到網(wǎng)紅的不易之后,就要趁機告訴孩子尋找正確的方向,朝著一個方向努力,長期堅持下去,形成自己真正的護城河。
像律師,醫(yī)生,工程師等職業(yè),這些職業(yè)需要常年的積累和考試來豐富自己的知識,讓孩子自己成為一個方面的專家,這樣自己才是真正的有用之人,而靠捷徑掙來的錢終歸是不長久的。
孩子成長過程中肯定不止這些問題,千奇百怪,我們家長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層面,要像上面這四個問題分析的一樣,讓孩子從深處認識到這些問題背后隱藏的真相,以及教給孩子每個階段應(yīng)該學會的財商能力。
相信我們聰明的寶寶們個個都會擁有很強的財商,不會再動不動就要父母買這個買那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