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崇禮享美食(飲食隨筆三章)
齊鳳池
一、崇禮人愛吃咸菜
來崇禮后,每次朋友請我喝酒,我發現一個現象,菜沒上,先上一盤芥菜咸菜。白呲咧光的芥菜咸菜,切的粗細不均勻。炒菜沒上,人們先夾一條咸菜放嘴里嚼起來。喝酒時也經常就咸菜。我對他們說,少吃咸菜,對身體不好,容易得血壓高,動脈硬化,都是吃咸引起的。大概崇禮人也知道這一點,但早就習慣了。總覺得口味淡,沒有滋味。我發現崇禮人女人頭發白的早,三十多歲漂亮的女人過早的頭發就白了,丟到了很多顏值。是不是與吃咸有關,我說不好。幾年后,我慢慢理解了崇禮人為什么愛吃咸菜。因為崇禮寒冷,吃咸菜可以增加熱量和體力。但是,不管什么原因,總之,吃多了咸菜肯定是沒有好處的。
咸菜是崇禮老百姓最普通的家常小菜。外國人吃不吃咸菜我不知道,但我記得六、七十年代,家家秋后都腌一缸,一吃就是一年。我母親活著的時候,每年到了秋后就腌一大缸芥菜,一吃就一冬天。到了明年春天新鮮蔬菜下來的時候,那一缸芥菜咸菜早就被我們吃光了。
到了八十年代以后,家里日子好過了,我母親也不腌咸菜了。想吃咸菜,花幾塊錢,到超市買一塊,就能吃幾頓。
如今,咸菜也隨著市場走俏,咸菜賣得很貴。前幾年,一斤紅咸菜五毛錢,人們還嫌貴,現在一斤咸菜到了五塊八塊錢,賣得還特別快。這說明什么,說明人們的消費觀念變了,也說明人們的生活水準提高了。再說,誰家頓頓吃咸菜。我聽老中醫劉沛然說,總吃咸菜對腎不好,還會導致血壓高和血管硬化。
我體會,現在崇禮人腌咸菜的,一是想把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習慣傳承下來;腌一缸咸菜自己吃點,然后這家給點那家送點,他們把咸菜當做情感交流的一種紐帶;二是腌點咸菜不讓這個傳統手藝丟失。其實,腌咸菜是一件又費事又要有耐心的活計。腌好一缸咸菜起碼得一年的時間。現在的年輕人,不會做,也不愿意,甭說做了,就連上了歲數的老人也很少有人愿意腌咸菜了。
我為了不讓母親留下來的傳統手藝丟失,每年到了秋天,芥菜上市后,等芥菜降到一塊錢三四斤的時候,買上百斤。用刀削去尾巴、芥菜毛、芥菜頂,再把芥菜洗凈,放入缸內。放一層芥菜,撒一層鹽。腌一百斤芥菜大概需要用二十斤鹽,用鹽全蓋好了芥菜,再用一個大石頭壓上。放在一塊陰涼處放上半年,等芥菜腌透了,撈出來就能吃了。
每年春天我喜歡做酸醬,春天的小蔥水蘿卜上市后,每天喝酒用小蔥水蘿卜蘸酸醬吃,特別下酒。等酸醬不能吃了,放入鹽,熬一鍋花椒水,放幾斤醬油,把醬稀釋開,放入大缸,放涼了后,把晾干的咸菜再放入缸內,腌上幾個月,拿出一個咸菜切開,芯里面全變成黑紅色,醬咸菜就算腌成功了。
我算了一下時間,腌一缸醬咸菜得整整一年。
我喜歡腌醬咸菜,其實不為別的,就是為了自己吃點,然后再給大伙吃點。另外,我不想把母親留下來的手藝,在我這輩給丟了。
二、崇禮包子
崇禮區地方不大,包子鋪卻不少,細數一下至少有十幾家。最有名的應該屬十字街的張小生包子,其次是尚品手搟面包子,媽媽的味道包子,杭州小籠屜包子,當然一些臨街的小飯館里也有包子。崇禮的包子價格也不一樣,張小生的包子很規范,一兩三個,大小均勻。味道很好。餡有大蔥肉,芹菜肉,韭菜雞蛋等。尚品手搟面的包子餡種類很多,價格兩塊一個。可能是媽媽的味道包子貴一點。三塊一個。其他叫不上名的飯館的包子,不僅味道不行,而且價格也不低。
中國的餡類面食叫法專業,一面嘎嘎的叫貼,兩面嘎嘎的叫烙,水里煮的叫餃子,鍋里蒸的,不開口的叫包子,開口的叫燒麥。
崇禮的包子屬于哪一類,是葷,是素,是什錦,當地人也說不準。根據崇禮的包子餡,我給它取名叫雜餡包子。
崇禮的包子餡,有豬、牛、羊肉餡,有豆腐干,有豆腐、有馬鈴薯粉條、有韭菜餡,豆芽菜餡的。這么多樣餡混在一起,蒸熟后吃起來,感覺味道不僅滋味豐富,而且味道特別誘惑食欲。
崇禮包子的做法,先把肉餡炒熟,把豆腐煎成焦黃的嘎嘎,把粉條煮軟切碎,把韭菜和蘑菇切碎,然后把餡攪拌均勻,用發好的面包成包子,在鍋里蒸上十分鐘。包子就熟了。
按照崇禮的包子做法,今年正月初二晚上,我也發了一盆面。初三早上,我到市場買了一斤肉餡,一斤韭菜,一斤豆腐,提前泡上了一把崇禮的野生蘑菇。
我把肉餡放進炒勺,像炒肉一樣,用蔥姜熗鍋后,把肉餡放進炒勺里翻炒,肉餡炒熟后放在一個大的盆里,然后把豆腐分成兩份,一半切成薄片,在油鍋里煎成焦黃的嘎嘎,然后切成碎丁。再把沒有煎的豆腐也切成丁,把韭菜洗凈切碎,把蘑菇也切碎,把粉絲煮熟切碎,放涼后,放到肉餡里,適當放些鹽味精香油攪拌均勻。
餡和好后,我開始用水堿扎面,當把面扎均勻,感覺面有勁了,用手一拍砰砰響,面就扎好了。然后把扎好的面做成大小均勻的面團,搟成皮。用勺把和好的餡放到面皮中間,從面皮的邊開始,用手指捏出十八個褶后,再往上一提。然后一個挨著一個碼放到屜里,蓋上鍋蓋,蒸八分鐘。
當我打開鍋后,雪白的包子,大小均勻,外觀十分好看。每個包子十八個褶。我趁熱掰開一個包子品嘗了一口,包子餡真是別有風味。肉香里還帶著韭菜的清香味,還混雜著蘑菇的特殊香味,真是五味齊全。
品嘗了崇禮餡的包子后,我悟出了一個道理。在崇禮的包子餡里,不僅僅有崇禮人民幾千年來的飲食習慣,那里面包著崇禮百姓樸素智慧和中國人的飲食文化。
俗話說:包子有肉不在褶上。在崇禮的小小包子里面,不僅包著民族文化,還包著一個偌大的世界。
三、胡麻油拌菠菜
崇禮開春的菠菜,是去年秋后撒的菜籽。入秋后,崇禮的農民將菜畦平整好,灌足了水,把菠菜籽均勻地撒在畦里,然后,在菜籽上灑上一層薄薄的細土或細沙。用不了幾天,一層毛茸茸綠油油的菠菜苗就精神神齊刷刷長滿了菜畦。等菠菜苗長到一寸來高時,如果再趕上一場雪,把菠菜蓋住,等來年開春,肯定是一茬碧綠碧綠的嫩菠菜。
過了春節后,崇禮大面積的積雪漸漸融化了,土綠的菠菜還沒打起精神來,像還沒睡醒的樣子。如果,三兩天后下上一場小雨,菠菜們就精神多了,就像剛淋浴過的一樣,開始討人喜歡了。那一片片黑綠黑綠的葉子上懸掛著一顆顆水珠,就像淘氣弄臟了身子的孩子,洗了澡后還沒擦身子一樣,干干凈凈水水靈靈掛著噴香的水珠。
進入三月后,再灌上一畦水,水里再兌點發酵的糞便,菠菜就會噌噌地往上竄,一天一個樣。等菠菜快到一尺高了,就應該收割了。這個時節的菠菜又新鮮又嫩,到市場上能買個好價錢。
剛上市的菠菜,五塊錢一斤,再過幾天就會更便宜。
菠菜都上市了,整個崇禮市場菠菜就成了主角。要想吃菠菜,這個季節趕緊吃。翻著花樣吃。因為菠菜的季節短,長到一尺高后,就打籽了。菠菜的莖長到半米高的時候就不能吃老了。要吃嫩菠菜,就得等大棚里的菠菜上市了。不過,大棚里的菠菜,盡管鮮嫩,還是不如露天地里的菠菜,綠色素高,味道足。畢竟,大棚里的菠菜缺少些光合作用。兩種菠菜一比較馬上就能分辨出來,露天的菠菜葉厚,莖粗,顏色深。大棚里的菠菜葉薄,莖細,顏色淺。吃起來口感也不好。大棚里的菠菜用開水一燙就少了,不出息。這就是兩種菠菜的區別。
我喜歡吃用胡麻油拌菠菜,崇禮人很少這種吃法。用胡麻油拌菠菜,首先將菠菜用開水燙一下,然后泡在涼水里,然后擰出水分,切成半寸段,放在一個盆里。之后,放適量的鹽,蒜末,攪拌均勻。最后,將炸好的胡麻油倒入菠菜盆里。喜歡吃醋的可以放點。如果不喜歡吃,盡量別放。如果放了醋和醬油菠菜起反應。碧綠的菠菜就會變黃,顏色就不好看了。我拌菠菜從來不放醬油和醋。吃了我拌菠菜的朋友都說,還是不放醬油醋的好。
其實,菠菜吃法很多,廚師們天天都在研究菠菜的新吃法,其實,我也在探索、實踐、翻新人們的飲食理念和創新人們陳舊的舌頭。
2018--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