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遷與種田(一)花鳥市場
在溫州景山腳下,有一塊地域(確切位置處于溫州市甌海區過境路與振甌路交匯處附近西南標簽),由于市民喜歡上景山運動、鍛煉、游覽,上下山必經此地,聰明的溫州人便在路邊擺設一些花花草草,迎合上下景山游人的意猶未盡,兜售些漂亮可愛的小植物。商家與買主都興致勃勃,買主瀏覽山景后回家,帶些野生植物,頓覺把景山上的自然綠植景觀也帶回了家;商家賣掉了他們的物品,不但使它們生命得以更好延續,更有現金進賬,自然喜上眉梢。這些買賣都是以附近或茶山一帶農民自家(指自己種植、或自己山地上挖掘)物種為主;價格普遍很便宜,若到了傍晚,農民怕運回去麻煩,就以特價處理;而真心喜歡更高級植物的內行人,往往在天剛蒙蒙亮時(農民勤勞,總是很早就開始擺攤)就興沖沖趕到,趁農民剛擺好地攤展示出自己的東西,就目光炯炯地動手認真挑選了。在地攤,很多很多人都在此“撿漏”撿到了“寶貝”,興奮不已。
初始的“地攤模式”完全自由發展,鮮有管理,即使管理,也是由于“攤主”占據位置不當,或由于路人太多過于擁擠,有關部門人員會過來糾錯,效果自然立竿見影的好。
“市場規律”與其他一樣,優勝劣汰,沒有門檻的生意,往往廝殺更為激烈;而他們的競爭,焦點在產品的質量與價格上,非常純粹。好商機的醞釀,往往來源于這種延續的良性競爭。
于是,這里逐漸就形成了一個非常繁華的市場,沿用了老百姓的俗稱為“花鳥市場”。
除了固定有門牌的店面越來越多,每個周日,靠近小河邊的區域全部被擺成地攤,人聲鼎沸、車馬難行。自古道“花香鳥語”,有花香的地方,怎么會少得了鳥類?于是乎,各種品類、血統、用途、價格迥異的鳥、魚、犬、貓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物種都自然而然在此匯集;甚至無數活色生香、稀奇古怪、良莠不齊的古董、茶葉、紫砂、瓷器、字畫與故作神秘的老物件,這里,包羅萬象、應有盡有。
一到周日,從藏獒到茶杯狗,從十幾萬的松柏盆景到兩三元的“多肉”、草花;從遠古朝代神秘無比的古玩到新近出爐的甌窯;從明清朝代的紫砂花盆到現代二十塊錢三個的仿古花盆;概而論之,這里海納百川,正吸引著眾多涓涓細流匯集!真貨,有真貨的身價;仿制品,有仿制品的地位;關鍵需要管好自己的錢包,擦亮自己的眼睛。
后期,我市在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并引領下,各種各樣的密集型市場應勢而生,如:文化用品市場、茶葉市場、緊固件市場、五金配件市場、溫州鞋都,等等,為了助力這些市場發展,有關部門均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花鳥市場按照自己的運營方式肆意發展。周日,居住樓上的居民怨聲四起,指責這個市場太過熱鬧,導致居民休息日都無法正常休息(這也是后來市場被拆遷的原因之一);附近有車族也是義憤填膺,本來車位難尋,現在周末周日,大面積的停車區全成了地攤;居民與商家的矛盾常年不斷,也是累壞了有關部門,調解處理常年不斷;地攤是擺了被清理,清理了又繼續擺,仿佛調皮的小兩口過家家。而終究,鬧多了鬧久了也鬧出了那么些人情味,都還是鬧過就算,喜劇收場。
周日的花鳥市場,在整個溫州市,無疑是最熱鬧最繁華也最接地氣的民間超級市場。它,就像一個有天賦的孩子,懂事的父母,了解孩子的秉性,愛他,并放飛了他。
隨著市場后期的拆遷,這段文字,是為了紀念這曾經的歷史,它在溫州花鳥愛好者心里,曾寫過濃墨重彩的一筆:從前,景山腳下,有過一個這樣的花鳥市場。而也正是它的拆遷,才引出因為“遷”而帶來的各種新時代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