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二十四節氣之雨水
樊相鎮中心學校 劉衛東
一.源起
雨水是24節氣中第2個節氣。每年的2月18日前后,太陽黃經達330度時,就是雨水節氣。這時溫度開始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為雨水。一般從2月18日或19日開始,到3月4日或5日結束。
正月是寅月,節氣是立春和雨水。隨著陽氣繼續增長,氣溫也開始上升,卦象變成了泰卦,下面的餒卦三爻均為陽爻,成語“三陽開泰”便是由此而來,象征萬物開始萌發。
二.三候
獺祭魚;鴻雁來;草木萌動。
三.字源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雨水必水也,故立春后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意思是雨水節氣前后,萬物萌動,春天就要到了。
四.詩詞
浣溪沙·父老爭言雨水勻
宋辛棄疾
父老爭言雨水勻,眉頭不似去年顰。殷勤謝卻甑中塵。
啼鳥有時能勸客,小桃無賴已撩人。梨花也作白頭新。
詠廿四氣詩雨水正月中
唐元稹
雨水洗春容,平田已見龍。祭魚盈浦嶼,歸雁過山峰。
云色輕還重,風光淡又濃。向春入二月,花色影重重。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初春小雨(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唐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臨安春雨初霽
宋陸游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五.對聯
輕鷗散繞夫差國;遠樹微分夏禹祠。
雨滋苔鮮俊階綠;
水洗松蔭滿院清。
雨潤桑拓晴煙綠;
水滌粉榆夕照紅。
六.農諺歌謠
“雨打雨水節,二月落不歇”
“雨水下雨春水好,雨水無雨春水少”
“雨水有雨莊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寶”
春雨貴如油。
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寬。
七九八九雨水節,種田老漢不能歇。
雨水到來地解凍,化一層來耙一層。
七.文化風俗
1.回娘家:出嫁的女兒帶著郎君,去給岳父岳母送節。送節的禮品則通常是兩把藤椅,上面纏著一丈二尺長的紅帶,這稱為“接壽”,意思是祝父母長命百歲。
2.接壽:女婿去給岳父岳母送節,送禮的禮品通常是一丈二尺長的紅棉帶,這稱為“接壽”,意思是祝岳父岳母長命百歲。
3.占稻色:通過爆炒糯谷米花,來占卜當年稻谷收獲的豐歉。“成色”的好壞,就看爆出的糯米花多少,爆出來白花花的糯米越多,則是收成越好;而爆出來的米花越少,則意味著收成不好,米價將貴。
4.拉保保:在民間,有一項特具風趣的活動叫“拉保保”(保保即是干爹)。雨水節拉干爹,取“雨露滋潤易生長”之意。以前人們都有為自己兒女求神問卦的習慣,看看自己兒女命相如何,需不需要找個干爹。而找干爹的目的,則是為了讓兒女順利健康地成長,久而成為一方之俗。
八.文摘閱讀
雨水
不知不覺,二月已經走過多半,那天翻去一頁日歷,兩個濕漉漉的漢字顯露出來——雨水,這兩個字真夠形象,渾身上下掛滿了水珠。
雨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個,立春雖然過了,好像還沒有與冬天劃清界線,常常讓人感到揮之不去的寒意。而雨水一到,就覺得那風軟了許多,不再硬生生地刺臉,也不再直通通地往懷里鉆了。若抬頭看看柳枝,好像已由干澀的褐色變出了一層似有似無的綠。
五九、六九,抬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節氣是老祖宗對一個時段的概括,到了雨水就是那河開雁來的時候,天漸漸趨暖,雨水也會相應增多,這時如有一場透雨,對冬小麥返青是至關重要的。
過去,年年有大雪,人說雪是小麥的被子,在那厚厚的雪被之下,麥苗暖暖地睡著。開春,雪慢慢化去,滿眼是蔥綠的麥子。今年大旱,百日無雨,據說這是幾
十年乃至一百年所不遇。遍地裂著大口子,麥苗都成了枯褐色,哪還有以前常見的蔥綠。
雨水——人們那個盼啊,可想而知。不久前來了一層薄云,為了促一場雪,天上飛機,地下大炮,人為地撒布干冰,千呼萬喚,算落了一層淺雪。天明我瞅瞅,墻沿、屋頂,三指來厚,半天沒過,蹤跡全無,等于濕了濕地皮兒。
想我少年時,雨水節氣的麥苗好像有一拃高了,綠瑩瑩直愣愣的,由南方歸來的大雁成群地落在麥地里休憩覓食,我曾順著河溝悄悄地接近它們,趴在土沿上偷看,那花麗的羽毛,笨拙的身子,一只只肥碩飽滿,或臥或立,散淡休閑,放哨的大雁在外圍,不停地扭來扭去,伸長脖子警惕地看著四周。距離很近,好像一伸手就能抓到它,但真正一露頭,雁群便嘎嘎地叫著仰天而去,濕潤的土地上只留下我匍匐的痕跡……
眼下,田里干干的,麥苗趴在地上不起,好像病了的嬰兒,氣力全無。也許還有些早,亦或是天旱無水,更不見落雁。村莊里,能出動的人都出來了,為了保墑,人們開著小拖拉機,后面拉著石磙,要把那裂開的地縫壓住,更多的人拿著抓勾,一趟一趟地拉過,將麥苗周圍的縫隙抹去,目的只有一個,保住土壤原有的水分不再流失。
地里,滿眼都是澆麥的鄉親,報紙上,電視里,可以看到國務院總理雙手抱著軟管龍頭幫助農民澆水的畫面,涼水打濕了他的衣袖,總理全然不顧,可見這場大旱已是驚天動地。忘了是誰說過,糧豐,中原穩,天下安!
于此同時,還看到另一則報道,農民用水庫的水澆麥,越澆越死,麥苗干了,像枯草,原來,水源被化工廠污染……
盼著,盼著——來一場透雨吧!
終于有了一些端倪:風啥時候來了,悄悄地掀起了大紅春聯的一角,而后,便吹得它一上一下,好像不愿意再停下了。天色漸沉,四圍都變得濕漉漉的,樹枝也在風里舞動,但沒有先前那種嘎嘎的碰撞,枝頭似乎柔韌了許多,即使挨著了,也只有悉悉索索的聲響,想來,是不是葉芽也該萌動了。門前的大道開始泛潮,多少車輪碾過,它也沒有變干,我知道,這是雨的前兆……
街上人們沒有匆忙,沒有驚慌,沒有焦急,也沒有拿出雨具;田里呢,小拖拉機先停了,它的安靜忽然提醒了正在勞作的鄉親們,大家扶著抓勾把兒,久久地仰望著遠天,他們沒有急忙離去,好像在等著,迎接一位久盼的親人,即便雨來了,淋濕了,也倒甘心情愿。
來吧,來吧!我們等待雨水的到來!接著便是——“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