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是個潛移默化的東西,他在日常的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吃飯、睡覺、待人、接物、說話、處事等等等等。而不是誰要我怎么樣,我就能立刻怎么樣的。
從小讓我根深蒂固的要求是好好學習,考試成績要好,將來上個好大學,然后畢業就有工作,不能像別人家的孩子一樣,在家待業。除了學習之外,其他的時候就是大人說話小孩子聽著,不要插嘴。
結果我學習也不爭氣,算是順順利利的上了大學,混到了畢業,唯一實現的是畢業沒有在家待業。因為上高中時就兼職發單頁,大學時也在兼職工作,畢業那年3月份就簽了就業協議。可以說是這一步一步走的還算順利。
結果我社交能力很差,說出來的話都是規規矩矩的,不會調侃,不會開玩笑,只會聊一天學習和工作上的東西,其他打嚓的話都不怎么會聊。生活上除了可以洗衣做飯,其他的事都很弱,有一次家里來客人,切個西瓜都切的不好看。
分析分析為什么過去的經歷給我的影響是這樣的,結果是這樣的?
一味的學習學習再學習,就沒有機會參與實際正常的生活中去,很多力所能及的事都沒有做,動手能力就非常差。同時,只知道單純的學習,目標也只放在成績和升學上,沒有具體的方式支撐這個目標,也沒有工具和人能幫助解決未知題,所以學習也非常差。
大人說話孩子聽著,像我這樣老實的孩子就真的只會聽著,覺得插嘴就是乖,不禮貌的行為,所以久而久之在社交場合就是聽眾,說的非常多。
我那個年代上大學已經很容易了,只要參加考試,有成績,交夠錢,總會有個學校上,然而基礎太差的我只能到本科就停下了深造的腳步。只好開始工作。工作后參加過4次在職碩士考試全掛。
讓我積極投身與參加工作的這件事其實源與兩句大人們閑聊的話,“誰誰誰家的孩子畢業在家待業,一待就是好多年,吃家里的,喝家里的”;“你書讀完了,我們就不管你了”。因此我將90%的目標都投入了參加工作這件事。當然這個目標也早就實現了。
如今木已成舟,我的大學后生活已經開啟,工作已過10年,有妻有子,有房有車。學生時代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一些思想和觀念依然歷歷在目,因為覺得自己能力還不夠好,自己社交還不夠好,自己生活質量還不夠好,所以總是想如果可以優化學生時代的學習和生活方式,現在的我會有更好的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