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來就是受苦的,我們都在問 同一個問題,我為什么要這么痛苦的活著呢?
欲望。
欲望是什么呢?其實,它可以解釋成需要。我們還沒生下來的時候就有需要嘛,需要母親的養分,細心的呵護;生下來了后,我們需要父母的疼愛和照顧,還有教育,這個時期的需要是無意識的,所以,我們的需要是天生的,換句話說,我們的欲望是天生的。因此,人無欲,不成人。
漸漸地,我們會慢慢長大,我們的需要也會越來越多,不需要太長時間,就會無中生有了。我們的需要就會從無意識的變成有意識的了。我們會經常看到,有大人抱著一兩歲的孩子在商店里買東西時,大人就會問孩子,要哪個啊?孩子就會指著他看起來想要的東西,然后大人就會拿給他抱著,就表示給他買了。其實,從某種角度上講,這就是有意識的需要了。
從這里,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一對父母是這樣的,孩子從小想要什么就買什么,想怎么樣都隨他,那這個孩子就很滿足,也很好養活。但是,后果不堪設想。一個懂得教育的父母會很辛苦,他們會控制孩子的欲望,但也要讓孩子快樂的成長,這是很難的。例如,孩子想要一個玩具,你不買給他,他就會哭,就會鬧,這個時候你就要想想,怎樣才能讓孩子開心的不要這個玩具了。所以,要慣出一個人人厭惡的孩子很容易,要教育出一個品德好的孩子卻很難。荀子說,人之初,性本惡。人是有向惡發展的趨勢,你順勢的話當然很容易,可是你要逆勢自然就很難嘛。
其實,我們再回頭想想,我們為什么會有永遠無法滿足的需要呢?很簡單,我本無一物。我們一出生就什么都沒有,連身體都是父母給的。無要生有的話,只能去要了。而人的痛苦就是要的過程。所以我認為佛家的八苦說白了就是其中一苦——求不得。我們付出了很多,卻求而不得,然而越是求而不得我們就越想要。這才是人痛苦一世的根本原因。
明白了這一點,我覺得就沒必要去爭什么屬于你的東西了,因為根本沒有屬于你的東西,你爭得頭破血流,到最后一樣的什么都不屬于你。那些什么名啊利啊,哪一樣是你自己的啊?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多少年來,很多人誤解了這句話,只因為他們把“為”讀錯了,“為”在這里是讀第二聲,它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不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了,就會天誅地滅。如果一個人可以無爭地做好每一件該做的事,懂得適可而止,讓別人去爭啊,去比啊,去搶啊,反正這些東西都不是自己的,因為自己本來就什么都沒有,那這個人就會快樂一世!
“無為有處有還無。”人要懂得,無中是可以生有,但是有終究會回還到無的狀態里來。人本無,無生有,有又還無,只不過是繞了一圈而已。人的一生其實就是繞了一個圈,那多繞點和少繞點又有什么區別呢!
很多人想當神,其實,人若無爭,少欲,合道,就是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