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如何去改變?莫過于細小處著手,更有些意思,便想到了這個話題。
元旦前的一天,友人T到我辦公室聊天,無意中談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我講了觀察到的兩種現象:
第一種,地方黨政機關公務人員更講究。舉一例,常見一市級機關的朋友,平時一身正裝,藍西服、白襯衣,神清氣爽,辦事干練。如今,接待群眾也更文明了。
第二種,出身因素在部隊層次感更明顯。大體又分三類,一是干部出身或城市長大的,大部分有涵養衣著得體,二是城鎮籍的或有些條件家庭出身的,大部分有禮節稍修邊幅,三是農村出身特別是貧困農村走出來的,大部分不太講究不修邊幅。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交朋識友也就有了所謂的“圈子”,這大體是現實。
講究出層次,層次成風格。問題出來了,講究什么呢?
先說衣著。凡是有點條件的,大都喜新厭舊。俗話說,人靠衣裳馬靠鞍。怎么說有職業的人,也得有幾套象樣的衣服。有衣服也不一定行,還要懂搭配有格調。有的人穿衣出氣質,有的人著衣顯土氣,人靠衣裝,就是這個理兒。
再說容顏。對現在年輕人來說,顏值代表價值,價值彰顯地位。盡管有先天性,有時也是可以改變的,比如整容,多美啊。
機關人員有幾個胡子拉渣的,又有幾個出去讓人指指點點的,現今極少見。
又說語言。有次去西柏坡,看到一個標語牌上書:文明是最美的語言。同理,語言也是文明的外化。新華社公布了如草泥馬、傻B等一批“禁用詞”,己給不文明現象敲響了警鐘。現實中,他媽的、去球吧、我操……,很快就會被掛起。
風格與性情,又往往從具體事上體現,像衣著,像容顏,像語言,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映射出文明的影像與光芒。
文明,標識人類進步的高度,是社會建設的內在要求,是人的素質建設的核心要素。從這樣的層級來認識,每一件與文明相關的事情,其意義和影響都非同小可。
所以,文明的改變,從衣著、容顏和語言開始,也就有了更實際的考量和喻義。
因此,穿衣吃飯,整容修邊,說話辦事,待人接物,都成了“小事不小”、“不可小視”、“小視無益”和“小事細做”、“小事精耕”、“小事出彩”、“小事成大”。
改變,顯得迫切;我們,尤須從容。
文明,由此一步一步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