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在繼而臉三的“家長申訴孩子被欺凌”或“欺負別人的孩子被斥責”后、意識到“校園暴力的普遍性”后,我們依然沒能解決這個問題呢?原因主要在以下幾點:
我們追究的是“自己的孩子有沒有被欺負,其他的孩子與我無關”
在問題發生之前,我們更愿意相信“這樣的事情不會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
在父母眼里,往往是“自己的孩子沒有錯,錯的都在別的孩子”
學校是萬能的,老師是萬能的,我們把孩子交給你們就是你們的責任
家長只關心孩子學習成績提高不提高,能用錢解決的絕不用時間
我想到了自己孩子2-4歲之間發生的4件事:
幼兒園同學跟我說:XX媽媽,你們家XX總是打我
婆婆跟我說:你兒子今天和小朋友玩的時候咬了人家
周末在商場里玩的時候,兩個大男孩聯合起來推搡兒子,其中一個還打了兒子的臉
在游樂場里玩攀爬游戲的時候,兒子抱住了一個女生,被女生家長用力推開
類似的事情想必有孩子的家長都碰到過,尤其是男孩子的家長。對于男孩子來說,似乎從小到大沒“動過手”的,還真沒有。這一直讓我頗為頭疼。那么后來我是怎么處理的呢?
給大家簡單講一下:
問題1
關于“我的孩子總是打人”這件事
跟我告狀的是兒子幼兒園的一個同班同學,一個男孩子。那天是集體秋游的日子。當著全班同學和同學父母的面,我有點措手不及,兒子也很尷尬地看著我。
好在,帶那個小孩子一起出游的奶奶沒有指責我們什么,很溫和地對孩子說“也許他只是和你鬧著玩,他想要和你一起玩,所以不小心推到了你。”
我的做法是:蹲下來,平靜地問兒子“是這樣嗎?”
兒子點點頭,跟我說“我就是想和他一起玩,他不理我。”
那個小男孩聽到我兒子的說明,突然很激動“你以后不能推我,你以后再推我我就對你不客氣!”
小男孩的奶奶馬上拉了拉他,意思他不要這么無禮,然后也對我們說了一句“小朋友要好好相處,以后不要推就是了。”
至于,小男孩嘴里的“總是”打人這個情況,究竟是否言過其實呢?我們兩個大人都覺得沒有必要深究,因為如果那樣的話,說不定會加重孩子的聯想能力。
>>他推了我=他一直都會推我?=他是不是推其他小朋友?
明白了吧?這就是很多校園霸凌發生的原因:原本一件很小的事情被成人無形中擴大了。
問題2
關于“我的孩子突然攻擊其他孩子”這件事
有一次是周末,我帶兒子在廣場上騎車。兒子騎車追不上他的一個同班同學,然后我看到他著急了,下了車以后直接跑過去追趕他的同學(他幼兒園的一個好朋友)
后來他追上了,上前拉起那個同學的手就咬“我叫你等等我!”(意思是:我叫你等等我的,你為什么不等我?)那個同學當然也不服氣,回推了我兒子一把。
眼看兩個孩子就要動手,我和那個同學的父親決定不能坐視不理,幾乎同時跑到兩個孩子面前,先把兩個人拉開來,讓大家都平靜一下。
待兩個孩子平靜下來后,我和那位父親先問“我的孩子有傷到你的孩子嗎?”確認大家沒事以后,我把兒子拉到一邊輕聲問他“你剛剛咬了你的同學,你覺得對嗎?”兒子搖搖頭,說“我著急,我追不上他,他不等我”
“可是媽媽如果著急的時候,也咬你的手,你會生氣嗎?”兒子聽到這句話,猛地抬起頭看了看我,又看了看他那個同學,又看了看那個同學的父親,再轉向看我。
“下一次如果著急的話,就慢一點,或者你可以說出來,告訴你的同學,讓他等一等你。他如果沒聽到,你就走近一點的時候再說。”
我說這個話的時候,那個同學和他父親都聽到了。大家都明白了剛剛是怎么回事,沒人去繼續在“咬人”這兩個字上做文章。
問題3
關于“我的孩子被大孩子圍攻”這件事
那一次我確實感到了憤怒,也意識到了小孩子也是有危險的。
我一開始我忍住沒有上前插手,我想看看兒子是否有能力自己處理。很顯然,我高估了他這個年齡能處理危機的能力(當時兒子4歲,兩個圍攻他的大男孩是9-10歲的樣子)
當時,幾個孩子在幼兒海洋球區里玩。先是兩個大男孩對著兒子扔球玩,慢慢地球開始集中扔到兒子臉上。因為球很輕,兒子也覺得沒事,繼續嘻嘻哈哈的。兩個孩子看他沒有反應就開始縮短扔球的距離。距離越來越近,球扔到臉上就開始會感覺到疼了,兒子開始用手拼命護住臉,但依然沒有反抗或提出任何異議。
接下去,其中一個大男孩突然伸手去打我兒子的臉。兒子護著臉在海洋球里到處躲,看到我之后他大叫“媽媽媽媽”
我決定要做些什么。深吸一口氣后我走近他們“你剛才用手在打哪里?”這時,另外一個男孩子先說話了“阿姨,我們就是跟他開玩笑。但是我剛才看到他打了他的臉,是他不對。”
“你為什么要打他呢?”我對那個打兒子臉的男孩子問了一句,他馬上灰溜溜逃也似地爬出了海洋球的區域。走的時候對我說了一句話,讓我終身難忘:
“我們本來是想帶他一起玩,我就是看看他能不能玩。你準備保護他到他幾歲?”
問題4
關于“異性之間肢體接觸”這件事
大概是在兒子3-4歲之間,有一段時間我發現他特別喜歡追著女孩子跑。對于“隨便拉女孩子手”、“隨便去擁抱女孩子”的舉動,我不知道被其他家長罵了多少次。這些家長普遍的說法是:你有沒有教育好你家孩子啊!有沒有點性別觀念啊!
而我能做的就是:告訴兒子,在拉女孩子手之前要問過人家愿不愿意;男孩子和女孩子是有生理區別的,所以男孩子不能隨便去抱女生,哪怕你想證明你的力氣大、你能保護人家。
但是兒子總是有點懵懵懂懂,在那個階段他還停留在兩性意識邊界地帶,你越是禁止他做的事情他越是好奇想要做一下。
所以,如果你是家長,你就會明白,不是家教嚴格孩子就一定不會在外面“動粗”。相反,很多在學校里喜歡“欺負”別的同學的孩子往往就是因為家庭氛圍太過嚴苛,此外還有一些普遍的教育問題:
父母陪伴不夠深入
父母忙于工作,把孩子完全交給老人
父母對孩子要求太過完美,使得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父母經常當著孩子面爭吵,甚至動手
父母情緒不穩定,經常體罰孩子
經過那幾次事情后,我決定要找我先生談一下。因為我已經明顯感覺到作為一個男孩子的媽媽來說,我不能管太多了。相反,兒子缺少一個在關鍵時候給他指點、站出來說些什么做些什么的父親。
孩子到了性別意識關鍵時期,你作為父親來說有必要參與孩子的教育
我知道你平時工作忙,但當我單獨帶著兒子在外面、發生類似的事情時,我很無助
孩子和孩子之間發生肢體沖突,是一種抗議,所以他需要通過激烈的行為來引起關注
老人帶孩子難免寵,但孩子是我們的,對外折射的是我們父母的教養
除了讓老人負責接孩子放學無法避免外,余下時間全部我們自己帶,你可以找你也喜歡的事情帶著兒子一起玩,比如教他打球,教他下棋,這些我教不來
當然,一次這樣的談話作用力是很弱的。因為我先生確實是工作忙、時間不固定。最主要是,我們家的經濟來源還是靠他。
很多媽媽估計也有類似的苦衷,在家里沒有話語權、爸爸不帶孩子,好吧,拉倒,孩子的事情全部自己扛,免得其他人帶孩子帶不好、孩子的習慣被破壞了等等。
這些想法我也都有過,但是絕對不是萬全之策,只會無形中拉開你和丈夫之間的距離,并且,一不小心就容易讓孩子變成媽寶。尤其是男孩子的媽媽,不到萬不得已,千萬不要逞強。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媽媽要不遺余力地想辦法給爸爸安排一些事情做,安排一些能跟孩子有互動的事情、安排一些為這個家庭共同出力的事情、安排一些爸爸能給媽媽做的事情來。
所謂的家庭教育,一定是建立在爸爸媽媽、夫妻雙方和諧關系基礎上(至少表面上要和諧)
很多媽媽說:我一天上完班回到家累得夠嗆,工作壓力情緒難免有帶回家的,再看到孩子爸爸不帶孩子在那里打游戲,這火氣蹭的就上來了。磨破嘴皮也沒用,不如自己動手來得爽快。
說到工作,那我就拿工作舉個例子:公司里做領導的一般會自己動手做事嗎?領導都是安排下屬做事的,領導只需要在旁邊查收結果即可。只是區別在于工作上獎罰分明,在家里獎罰分明得換個方式,不能硬來。
我的做法就是:進家門前拿出鏡子,對著鏡子練習笑。覺得表情自然了,再進家門。哪怕那個時候家里有我不想看到的人,也不影響我對孩子怎么做。因為孩子先會從你的表情上判斷今天媽媽開心不開心,媽媽如果不開心我怎么能開心放松得起來?
然后,一開始爸爸什么都不動手,讓他去,什么都別說,你做你自己的事,和孩子可勁瘋可勁玩。玩的時候什么工作上的事都別想,電話靜音,微信不要去看。還能天塌下來嗎?
下班了老板要找你,沒問題。跟老板溝通好,在幾點到幾點之間我不方便,有什么急事如果一定要當天處理的,當天晚上幾點后我們溝通;可以到第二天處理的,我保證高效完成任務就是。你要讓老板慢慢有那個意識:我家里事情擺平了,工作上更能責無旁貸。當然,這就看你老板是什么風格的,還有看你怎么溝通,看你一開始跟老板明確過底線沒有。
最后,我想說的是:
即便給予孩子健康的家庭成長環境
依然無法避免孩子碰到“校園霸凌”
因為很多時候,我們的孩子碰到的有:
來自學校
語言性攻擊
情緒性攻擊
團體性孤立
嫉妒性報復
溝通性障礙
來自社會
從屬型關系
群體型行為
社會型競爭
戀愛型報復
利益型沖突
父母能做的,最終只有教會孩子如何自我保護、巧妙應對,哪怕是經歷創傷過后,也有重新站起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