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刷朋友圈的時候,發現被一堆黃色文章封面的縮略圖刷屏了,標題是這樣的《我準備了10000本書,丟在北上廣地鐵和你路過的地方 | 丟書大作戰》好奇心極強,忍不住點進去看了看,發現是“新世相”發起的一個營銷活動。
我下意識想起之前“4個小時逃離北上廣”那場成功的營銷活動,我還想這二個活動的性質是不是一樣的呢!
朋友圈的文藝青年對這次活動稱贊,當然也有一些朋友在評論這個活動丟出去的書說不定被人拿去當草紙擦屁股,或者被拾荒者當廢紙賣了呢!
新世相的這個活動準備了10000本書,目的是丟在北上廣地鐵和順風車上,號召大家去找書和繼續丟書的這么一個圖書漂流的過程,重點是我看到后面發現主辦方邀請了黃曉明、徐靜蕾等明星參與此次活動,號召更多的人參與到“丟”書的行動里來。
心想這次有明星參加這些書很有可能會被喜歡這些明星的人們收藏了,從此不在漂流了。
10000本書,就是10000顆種子。不過,為啥沒有深圳?“文化荒漠”,圖書館最多,書店增速最快的城市咋沒有? 反正就是百思不得其解。。
到了辦公室同事也都在討論這個事情,他們告訴我這次的丟書活動并不是新世相創立的而是Emma Waston啊,就是《哈利波特》扮演女神學霸赫敏那個很漂亮的妹紙。
一個星期前我記得有一個朋友分享一篇《一位年輕的培訓師在廣州地鐵丟了9本書,結果……》這一篇文章也是寫圖書漂流的活動,和新世相的這個活動對比相比較真的是赤裸裸的對比,文章里面寫到培訓師自己在丟書過程中的各種各樣的尷尬,最后培訓師帶去的9本書一本都沒有丟出去,當時這個號的閱讀量是315,今天我去翻看一下居然100000+的閱讀量,這個號就這樣火起來了,真的是羨慕嫉妒不恨。
今天晚上“丟書大作戰”的活動在繼續升級了看見有在地鐵上丟包子的畫面,感覺毫無違和感。
這些風波過后,很多人應該會忘記這些事了,喜歡讀書的還是讀書,不喜歡讀書的還是不會去讀書的這樣一個尷尬的局面?
古人所謂“三日不讀書,便覺得面目可憎”,此之謂也。作為一個學渣而言,每次看見教科書我就犯困,但是我喜歡看課外書。
首先我相信讀書在一定的程度上真的可以修身養性。
這種感覺就像畫家在平日里沉浸在自己的畫作一樣,像音樂家沉浸在自己的音樂中一樣,當一個人真正從心底喜歡讀書的時候,拿到一本書,內心的那種如饑似渴,那種如醉如癡的狀態會讓我們在那一刻喜不自勝,一本好書有些時候真的可以讓一個人心靈澄靜,不浮躁,遇事不驚,超然物外,就像我們經常說的有點坐禪的感覺吧!
所以這就是為什么我比較喜歡讀課外書的原因,讀教科書純粹就是為了分數,并不是我自己內心的必需是內驅的動力。
其次是我相信讀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自己的思想。
在學校的時候我感覺我就是井底之蛙,我不覺得這個世界有這么大,我需要掌握的知識沒有這么多。初入職場,我覺得當初的那個想法真的是多少的無知啊?
現在開始接觸各行各業的朋友才發現原來所謂“開卷有益”用于讀書也是最貼切的了。
大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用度都是有個“尺度”的,過則總是不妙。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每天接觸的東西對身體身心都將有害。
讀書則不然,副作用也有,但好處就是我們可以輕而易舉的衡量是作用?還是副作用?讀書吸取知識就像我們每天呼吸一樣,吐納之間,方可見每個人的氣質和涵養。
通過了解我知道的那些在職場精干的精英們都可以通過讀書這件事情獲得某種程度上的優越感,而優越感在某種程度上又是建立這個人自信的這么一種方式,或許這就是讀書最明顯的一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