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老人訛人的現象經常出現在社會新聞當中,甚至弄得大家不得不在一些場合發起爭論,今后遇到老人摔倒,自己到底是該扶,還是不該扶?
這個問題非常能檢驗一個人的內心價值觀。價值觀負面、內心較自私一點的人,大多會傾向于“不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何必給自己惹麻煩,弄不好還被訛上。價值觀正面的人,通常內心善良、柔軟,覺得如果把老人扔在那里不扶不管,于心不忍。而且,如果大家都這樣”冷漠的飄過”,那萬一自己年邁的父母或者爺爺奶奶有一天也在路上摔倒了,你還贊成“冷眼旁觀”嗎?
問題是,如果贊成“該扶”,那為什么新聞里總是出現“好心幫忙反而屢屢被訛”的結局?中國的老人們究竟是怎么了?
是的,終于有人發出這樣的提問,為什么會出現老人摔倒后頻頻訛人的現象?
記得央視主持人白巖松寫過一篇文章,專門對此現象做了詳細的分析與解讀,并提出自己的最終觀點,認為老人之所以訛人,與我們國家對老年人的社會保障能力相對缺乏直接相關。說白了,老人訛人,是擔心自己的醫療費用會拖累到子女,所以不得不訛人!
乍一看,他的分析頗有說服力。我相信你們一定也這么認為。而且事實上,很多老人訛人的原因也確實是如此。甚至,現在已經出現有些老人摔倒了之后會主動對路人聲明,“我有醫療保險,不會訛你們,希望你們幫個忙”的情況。
不過,我想從另一個角度做更深一層的分析,并對白巖松的觀點提出些許質疑(盡管他是全國著名的媒體精英,知名人士!)
按照他的邏輯,是否應該得出一個結論:只要沒有全額醫保的老人摔倒,都會因為醫療費用問題而訛人。如果此結論成立,那我國每年老人摔倒后訛人的實際統計數字怕是遠遠不止目前這幾年媒體披露的案例總數字,你們說呢?
所以,同樣是老人摔倒,同樣是沒有全額醫療保險,為什么不是所有的老人都訛人?
我相信中國這片土地上每天摔倒的老人實際統計數遠遠多過媒體披露的“老人訛人”的案例統計數。也就是說,老人摔倒后沒有出現“訛人”的實際數量遠遠多過被媒體曝光的“訛人”數字。只不過,因為不訛人屬于正常情況,沒有新聞炒作價值,所以貌似“訛人”現象很多。大家同意我這個分析嗎?
于是,我們就該進一步發問,為什么更多摔倒的老人其實并不會去訛人?他們和那些被媒體報道的訛人的老人有什么區別?
下面我就給出我的答案。
在昆明,坐過公交車的人想必都對公交車上隨處可見的”老奶”(發音為nai的第一聲,在昆明特指年紀大的婦女)喋喋不休的抱怨聲印象深刻,并且習以為常,對吧?
不過,大家是否想到,這個現象其實和頻頻出現報端的”老人訛人”之間有著某種密切的關聯?
按照西方關于能量”吸引力法則”的原理,一個人的人生價值觀比較負面,那她在周遭經常看到的也必定多是人性的負面。而且這一生中,圍繞她身邊的基本都是負能量的事情偏多。因為,負能量的人吸引的也通常是與自己相似的人與事。
所以,你會發現,一個不信任他人的人會發現她的身邊盡是一些不可信任的人;一個不相信愛情的人總是遇到那些不可托付終身的人。一個心胸狹隘的人,總是年復一年,無休止的糾纏在各種讓她不爽的人性陰暗面中!
相反,有些對人性充滿樂觀與信心的人,即使在遇到挫折后依然能把事情扭轉。比如影星文章出軌后,在大家幸災樂禍看熱鬧的議論中,在媒體一片唱衰的嘴臉下,馬伊利依然沒有對自己的男人失去信心,她看似柔弱的肩膀上充滿了正能量。
所以,經常看到人性陰暗面的人,對周圍的事總是抱持負面的觀點,與她們相處就總是聽到她對周圍的抱怨聲。當這些人上了年紀,退了休,獲取生存資源的能力逐漸喪失時,就會成為公交車上常常看到的牢騷滿腹的”老奶nai ”!
試想一下,等那些還能坐公交的牢騷滿腹的老奶(nai)到了走路都顫巍巍、老態龍鐘的年紀,當她生活拮據、處處不如意的時候,某一天在路上摔倒了你去扶她,會出現什么情況?
由于她已老到自己也搞不清自己是怎么倒的,就可能把所有生活中的不如意、抱怨與憤怒發泄到你身上。于是,訛人的情況就出現了。
這就是我從昆明公交上老奶(nai)群體里發現的”老人訛人”的心理學真相——一個年輕時就價值觀負面的人,老了就會越來越討人嫌,越來越習慣抱怨。而總是對周圍充滿抱怨的老人最容易成為“訛人”的老人!
所以,如果你不想在30年后成為公交車上牢騷滿腹的”老奶nai ”,不想成為40年后某個媒體上的”訛人老人”,從現在開始就要修正自己的人生觀,不要總是盯著人性的陰暗面,用負面的視角看待周圍的一切!
以上,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