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整理的藝術4》看到這樣一段話:
我們曾對“學習過的內容你理解了多少”這個問題進行過調查,結果如下:
聽到的內容10%
看到內容15%
聽到有看到的內容20%
和別人交談時40%
親身體驗時80%
……其實,還有一種比親身體驗效率還要高的學習辦法,那就是——教。因為根據上述調查,“教的時候”理解度高達“90%”。
我初中畢業的班級曾經在中考成績是一個傳奇:中考全市的前16名,我們班就超過一半,我當時是第16名左右,然后我成績在全班大概是第12名。這種傳奇,除了老師的有效管理外,還有一個原因,我們同學之間都非常愿意“教”。我們班級同學間的氛圍很好,下課都是在問彼此自己遇到的難題,然后被問的都非常樂于為人解答,而且有時說一次別人沒聽懂,解答的人會繼續耐心的畫圖,演算,耐心的講幾次,讓聽的人去理解。那時,班級以能問出解答不出的難題而驕傲,也以為他人解答問題而自豪。通常問你問題的人越多,代表你成績越好。
在一次次的講解中,我們對概念的理解更深入本質,我們全班都受益于這三年的彼此教學相長。
所以當我有一次在朋友圈看到一個朋友發出一本書的內容,覺得不錯時,我留言和私信其,問其書名時,然后沒有回復時,我很奇怪……當然,我也理解。某種程度,我們是這個領域的對手。
但,收益曾經的成長環境,我一直明白,你要強大,最好就是有個強大的對手,而且你的對手繼續進步,你就有可能繼續進步。
所以愿意去教的人,一定會成長更快,因為都是老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必須要有一桶水。當站到師者的立場時,我們就更核心的去看待很多知識或技能的關鍵點,會理解這些關鍵點的核心與層次,而這個過程就是對自我認知的一種梳理。
當然,中國也有句古話:教會徒弟,餓死師傅。所以非嫡傳弟子,最重要的武功秘籍是不會教給他的。
這種武功心法,你愿不愿意教,當然必須尊重你的內心感受,教一個你不認可的人當然不行,但如果連一本書名都不愿意共享下,也許你也失去共享更多書籍的機會了。
當然,更多的朋友都是在免費在群里發電子書或上課劵,一本是我們需要的,許多人都至少會說聲謝謝或微信一個紅包表示謝意。更重要的是,這樣一群愿意共享的風氣,讓這群人成為跑的更快或更遠的人群。這是不用懷疑的,一個抱團前進的時代已經來臨。
而且,我也看到,群里很多朋友,在一次次的網絡課程或答疑教學中,雖然學生人數不一定很多,但是越來越精煉和思考自己的教學內容,在這樣的教學循環中,一次次螺旋上升著……
不要因為是初學者就感到害怕,教學相長,通過教不同的人,我們自己也能學的越來越好。
……
我自己就是按照以下順序,通過“教”來促進“學”。
(1)和學習小組的成員互相學習;
(2)把學到的知識教給公司的團隊成員;
(3)把學到的知識寫到博客上;
(4)寫成連載稿子;
(5)用作工作坊的主題;
(6)用作研討會的主題;
(7)寫成書的底稿。
這樣不斷的“教”下去,一開始可能只理解了10%,最后能夠理解90%。
本文就是為了理解而寫的隨筆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