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20:21,壹品創(chuàng)作者聯(lián)盟(以下簡稱“壹品創(chuàng)聯(lián)”)網(wǎng)文縱橫公會頭腦風暴公社準時召開“武林大會”,集結各路“英雄好漢”到場“聽海觀潮”“一覽眾山小”“一語道破天機”。
經(jīng)過一天的投票,4月18日公社心靈捕手——“四大名捕”評選結果已揭曉,他們依次是:詩少、悟莘齋主人、天生反骨山之石、二萌勿語、胡巴老歡兒、小桃爸爸膏膏(每月獲評心靈捕手次數(shù)最多者自動成為月度心靈捕手,每年獲評心靈捕手次數(shù)最多者自動成為年度心靈捕手)。
頭腦風暴(2021年4月18日):
一、思考與探討課題(二萌勿語命題)
重慶男子對3歲女兒實行“打擊教育”,責罵“笨,什么都學不會”來激將女兒發(fā)奮,大家如何看待這種教育方式?
重慶有一位三歲半的小女孩,她的父親常用“打擊式”語言對其進行教育,他認為孩子被打擊才能知道發(fā)奮,所以常對女兒說出“你真的太笨了!”“你這嘴巴長起怎么叫人都不會?”
據(jù)女兒的媽媽說,去年9月孩子上了幼兒園,老師會叫她在家復習在幼兒園學過的古詩和英語單詞,老公在家輔導孩子復習兩遍,沒有背到古詩或讀錯單詞,就要激女兒,說她太笨,啥都學不會。一般這個時候女兒都會回答自己不笨,然后老公又說“那你聰明就趕快學會啊”。
小孩的母親一直不贊同這種方式教育孩子,與其丈夫溝通后依舊無果。您認同這種“打擊教育”嗎?
二、思辨與華山論劍(按出場順序)
二萌勿語:
孩子長大后性格容易敏感或偏激,嚴重時甚至會影響工作與生活。
我想生兩個孩子,提早接觸總是好的,已經(jīng)在考慮生孩子的事情了。
打擊教育,對孩子的心靈……
孩子才三歲,家長就責罵孩子笨,對幼兒的心靈傷害太大了。這樣會對孩子造成心理負擔,心理扭曲到恨世的孩子會有暴力傾向,典型的表現(xiàn)就是自卑,價值觀和人生觀會扭曲,這樣的孩子行為會偏激。
對九子的教育方法都應是不一樣的,皇家都這樣,何況是普通人家。
教育教育,不在教而在育。先成人后成功,干什么都要先學會做人,上孝順父母,下慈愛小輩和子女。當然這是由社會界定的,而不是由父母界定的。如果人生路走得對,在社會上是成功和成人雙向的。人在社會上有一番成就,既是成功也是成人,社會讓人真正成長。
常人如何定義?普通人又如何定義?
人有成功也有失敗,這也不能算失敗。龍生九子,都是龍子龍孫,也有失敗的。有的當了皇上,有的被廢除,九子的性格存大同、有小異。
辛昇:
我對此不認同哦。其實在我看來不是年齡問題,我的看法是孩子即便長大了也不應該用這種打擊式教育。這種做法本身就很極端,而孩子正是處在建立自信心的時候,這只會讓孩子慢慢產(chǎn)生否定自己的想法,而且父母的這些話語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和影響會留在孩子心里,伴隨他們長大而成為傷害。
這樣做對孩子心靈的成長沒有多少好處,在孩子過于自信的時候可以適當打擊,但我不贊同一直對孩子實行打擊式教育。
說說吧,有什么正確的方法???朱元璋怎么樣,往近了我可就不敢說了。
生命有瑕,因為那是陽光照進來的地方。
對啊,不完滿的人生才是人生。
唉,沒當過,不知道啊。當皇帝有一個生理性的誘惑。生命的本能——繁衍,原則上他是最后可能生出游擊隊的人。除了當下的人類,其他生物都以繁衍為生命第一要務。
那還是當做正常人吧,盡量使自己看起來與別人沒什么不同。
你知道的太多了,120個兒子?看來他這輩子不干點別的了。
我不知道那會有什么用,但我知道現(xiàn)在生育率底,以后有可能連養(yǎng)老保險金都領不到。生孩子真的需要勇氣。
我覺得世界應該整體降速,放緩一下發(fā)展的腳步。再這樣下去,下一代不學個三四十年,都不好意思走出學校找工作了,更別提結婚生子了。因為前人留給未來的都是焦慮啊,這哪里還是發(fā)展進步???
“孩子調(diào)皮不專心,你怎么做?
1.方法——多鼓勵。
顏麗(35歲,女,銷售)——我有兩個兒子,一個上幼兒園中班,一個上小學四年級,我也是常常被他倆氣炸。但其實,我會反思,我們小時候也有調(diào)皮的時候,無論長到了多少歲也有學不會某樣東西的時候。所以,我平時會很快控制好情緒,孩子一下學不會那就先放一邊,然后多鼓勵孩子。大兒子現(xiàn)在9歲,一開始他寫作文寫得不好,但是我從不說打擊他的話,都是鼓勵他說‘沒關系,你一定會一次比一次寫得好的’,到現(xiàn)在他對寫作文沒有失去信心,反而有進步。
2.方法——寓教于樂。
楊先生(30歲,男,企業(yè)主管)——我的女兒剛滿3歲,上個月開始上幼兒園,這個清明節(jié)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就是背古詩《清明》。上周五老師在學校就教過這首詩,但回來叫她背,只背得出來‘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這一句,回家后我教了很多遍孩子都不會背。后面一家人外出踏青時,我就為她講解,還放了些歌曲和動畫給她看,讓她在玩耍的過程中學習,她很快就記住了。其實,教育孩子需要耐心,也需要方法?!?/p>
這兩位家長的分享就很好,對待孩子的學習、成長與發(fā)展問題,“打擊教育”“打擊式語言”更像是一種家長沒有教會孩子的發(fā)泄方式,對結果沒有多少正向影響,反而如同“水滴石穿”一般長此以往將會起到強烈的反作用。這一反作用的影響如果從量變的積累達到質(zhì)變的飛躍,將會對孩子的心靈產(chǎn)生深遠的不良影響,后果不可預測。這不一定會表現(xiàn)在某些領域或心理的變化甚至扭曲,我相信沒有哪位家長在發(fā)出教育信號之前希望看到這一結果。
因此,教育貴在引導,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對于孩子的教育都應當是循循善誘、因材施教、誨人不倦、耐心科學的,這樣才是對教育結果負責任的體現(xiàn)。但是我們都知道,現(xiàn)實就是如此殘酷與骨感的,要做到用上述教育方法進行引導絕非易事,對每一個人而言,“人生不易,生活殘酷”這句話都適用,而且家長和老師受到個人綜合素質(zhì)、性格情緒、現(xiàn)實條件與環(huán)境影響等因素的制約或束縛,自然無法都按照科學合理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和學生。這本身是一種矛盾的存在,我們希望矛盾盡可能多地得到化解,卻又不得不正視矛盾與問題的普遍存在……
每個人無法決定成長的環(huán)境,也無法改變他人,就從自己奮起直追——往事不可諫,來者猶可追。我驗證了這樣一個觀點,并對此深信不疑——人,任何時候都不要對自己失掉信心。所以,我們只需要努力做好每天該做的事情,盡可能開心地做自己想做或不得不做的事情,讓自己日臻完善,只爭朝夕,不負韶華,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
這個說得很對。發(fā)展不能只圖快,還得追求質(zhì)量,往往后者更為重要。比如我們在國與國之間從粗放型經(jīng)濟轉(zhuǎn)為集約型經(jīng)濟,從貿(mào)易逆差轉(zhuǎn)為貿(mào)易順差,從落后的發(fā)展模式轉(zhuǎn)為先進的發(fā)展模式,都離不開對發(fā)展質(zhì)量的把關與提高,才有了中國今天的國際地位和大國影響力。
在孩子的教育質(zhì)量方面,如果能夠常思常新,找到適合于孩子的實際情況和自身條件的教育方式,并科學持久地加以引導,并在此過程中及時進行必要的調(diào)整與改進,那么這樣的孩子無疑是幸運的,因為他擁有善于引導自己的父母或主要撫養(yǎng)者。反之,假如沒有這樣的條件,個人長大成人后也得堅強地勇敢地智慧地活下去才好,而不是怨怪父母、老師或他人,進一步得出“自強不息才是王道”的道理。
草莓發(fā)憤一席話,對酒當歌水岸花。天氣預報陰轉(zhuǎn)晴,苦中作樂綻芳華。
“聰明的你應該已經(jīng)知道,所謂的恨是允許和正視自己內(nèi)心的負面情緒,不要用社會的目光來攻擊自己,更不要責怪自己。承認自己有做不好的地方,接納自己的缺點。關愛自己,與自己和解。平衡的家庭關系中,有愛也有恨,但都透過合理、理性的方法表達出來,而不是藏在心中。”
沒當過皇帝可以想想哲學——得到意味著失去,失去意味著得到。得到的越多,失去的也不會少……當好皇帝夙興夜寐會很累,當昏君荒淫無度、不理朝政會很廢,這兩者都不益于健康和長壽。我認為這是一個區(qū)分“小我”和“大我”的問題。
瀟子雯:
打擊教育會養(yǎng)出一個自卑的孩子,將來成年會處處不自信,比如我。
不同的孩子需要的教育方法不同,要因人而論而不能一概而論。一個沒有自信的人是十分可怕的。
對孩子的教育應該是多方面、多角度的,不存在萬能的方案,家長的教育方式方法也不可能是完全正確的,與很多政策一樣,都是需要隨時調(diào)整的。
王立群教授說過,“所有人都是凡人,王侯將相也不過是能力杰出的凡人而已?!?/p>
一個人的成功未必是父母教育的結果,而且教育的目的不應該是為了成功,而是成人。
成功其實不好界定的,有時候一個人既是成功者又是失敗者。比如李世民,做皇帝是成功的,做兒子是失敗的。至于做人倒是可以擁有具體的標準。人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符合社會價值觀的標準就可以算是一個常人的標準了。
這里探討的是成功與否,而不是主觀意愿如何。一個人為了照顧病危的親人而放棄考試,從結果來說他就是沒有通過考試,不論他有多不情愿。
我也不知道這個到底有沒有定義,但是通常來說不對社會造成危害的人就算是個合格的人了。所以說符合社會的價值觀就可以,人無完人,既然不存在十全十美,是人就肯定有失敗的地方。
對待朋友和戰(zhàn)友方面,他們都不能算成功。人不完美才叫做人,有小脾氣的人有時候也挺可愛的,完美無缺的人反倒讓人無法親近?;实垡参幢鼐统晒?,只是成功當上了皇帝而已。比如漢獻帝,皇上當?shù)糜袀€什么勁?歷朝歷代的皇帝,除了康熙、乾隆等幾個長壽的,一般也就活個三四十歲,荒唐縱欲,沒幾個身體好的?;实垡膊皇请S心所欲的,除了有幾個混蛋的,剩下的也都受到各種制約。皇帝娶個媳婦還要看其出身,清朝前期還要看民族。
實際上很多皇帝到最后都沒孩子,歷史上孩子最多的可能不是皇帝,是劉備自稱的先祖中山靖王劉勝,光兒子就有一百二十個。
再往下數(shù)好像就是宋徽宗了,結果兒子大部分都死在了北國,只有一個宋高宗活著卻喪失了生育能力,所以列位看生那么多孩子有什么用。
沒辦法,現(xiàn)在育兒成本這么高,誰敢多生。
人類的快速進步也就是近一兩百年的事情,速度過快難免會造成問題的累積,需要慢慢調(diào)整。
按照現(xiàn)在這種發(fā)展速度,除非實現(xiàn)宇宙大開發(fā),人類就會進入下一個大航海時代,否則就有可能走進“死胡同”里了。
沒想到妹妹發(fā)布育兒方面的話題,走在前面好優(yōu)秀,我像你這么年輕的時候,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
現(xiàn)在很多家長,可能覺得孩子生活的年代和平,總想給孩子增加挫折教育,鍛煉他們的耐挫力,在口頭鼓勵和表揚上更少,挑刺和指出毛病的做法更多,甚至進行打擊式教育。
從兒童發(fā)展心理學來說,這位父親的做法會讓孩子的依戀關系出現(xiàn)問題,會有安全感缺失的內(nèi)心感受。
心理學上的術語“依戀”,是指孩童與主要撫養(yǎng)者(通常是媽媽)之間最初的社會性聯(lián)結。依戀關系直接影響孩子的情緒情感、社會性行為、性格特征和對人交往的基本態(tài)度等的形成。依戀關系的質(zhì)量不僅取決于父母是否及時滿足了孩子的生理需要,也不單純決定于父母與孩子相處的時間長短,最重要的是與孩子的相互交往和情感交流質(zhì)量。
有的人,一生都在療愈童年;有的人,童年都能為一生取暖。父親對這個孩子的傷害,會造成孩子安全感的缺失。
依戀關系建立得好,這些孩子更有力量往外走,依靠自己努力和奮斗,因為每當他在外面遇到困難的時候,只要閉上眼想到自己爸爸媽媽的愛,就有源源不斷的動力,那是溫暖的大靠山和港灣。
我們家長對孩子最容易做的事——強迫。強迫二字的表現(xiàn)方式非常之多,可以說是五花八門。比如,肉體上的暴力體罰;精神上的蔑視、歧視、嫌棄、嘲諷、漠視;語言上的罵人、數(shù)落、呵斥,當然,還有嘮叨。還有一種特殊的強迫,叫做“冷強迫”,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冷暴力”,比如跟孩子打冷戰(zhàn),擺臭臉,橫眉冷對,等等。這些東西,打個包,在行為科學上都叫做強迫。
強迫的手法,可能短時間內(nèi)收效很明顯,孩子出于對家長這種害怕的心理——因為他們吃喝拉撒還需要家長關照,沒辦法只能服從于家長。
我覺得學習是終身的,家長不能太著急,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的敏感期和心理特點也不同,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尊重孩子而不是強迫孩子。
當家長和做老師都該具備強大的心理素質(zhì)——等待、悅納。有時期望值太高,對孩子和自己都是折磨。咱就一普通人,生一普通娃,經(jīng)常這樣想想就好得多哩!
王侯將相的為父為母之道呢?龍生九子,個個不同。成功和成人的標準呢?如何算是成人——自我界定,父母界定,還是社會界定?常人與普通人怎么定義呢?怎樣才算是成人呢?
詩少:
話題中說到的是關于家庭教育的問題,打擊式教育是完全不可取的行為,除非孩子真正犯錯了,可以適度實施。平常實施過多的話,會形成一種詬病,帶來不可挽回的影響。
大家都知道童年對于一個人的影響是很重要的,所以作為家長務必要為孩子童年的時候留下一個自然的成長環(huán)境,把溫馨的一面帶給他。我們的目的是引導孩子選擇正確的方向,幫助孩子找到心靈想要到達的地方,幫助孩子學會克服困難而不是以語言打擊或肉體折磨的方式給孩子帶來痛苦。如果這樣做,不會讓他們體會到雨后彩虹的美麗和化繭為蝶的美好,他們無法更輕松自在地面對生活。
為了孩子獲得一片更美的天空,我們要樹立一個好的價值觀。我們所能做到的就是引導,一路上都是有風景的,希望我們能夠平心靜氣地共同欣賞,哪怕風雨兼程,攜一程風雪,希望能夠竹杖芒鞋,一同走得更輕松一些。
三、后記
廣大優(yōu)秀的簡友們,經(jīng)歷了一場曼妙的頭腦風暴后,你是否有對其中的些許文字產(chǎn)生共鳴或有更加精彩的論述在腦海中靈光浮現(xiàn),歡迎在下方留言區(qū)域留下你的精彩觀點和感受,同樣歡迎優(yōu)秀的你加入網(wǎng)文縱橫公會之家,共同推進壹品創(chuàng)聯(lián)建設發(fā)展,為簡書注入生生不息的人氣和能量,讓你我行走在文字江湖中充滿力量。
往期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