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驢得水》,一部詼諧的喜劇,卻看得人幾多感慨。講的是故事,訴說的卻是人性。以前總認為欺上瞞下的人都是因為不好的目的。然而這部影片卻告訴我們,就算出發點是好的,一旦以這個為借口,越過了做人的底線,那一切就都回不了頭了。
? ? ? ? 電影取材于西北鄉村的一個笑話,說的是一個只有四個老師的鄉村小學,因為申請不到拉水用驢的費用,謊稱學校里還有一名“呂得水(驢得水)”的英語教師,用莫須有得來的教師工資進行養驢和學校的建設。影片一開頭,孫校長就召集老師們在只剩六個學生的鄉村破敗學校開會,老師們都愿意用自己的工資去補貼鄉村教育事業,一腔熱情可見一斑。然而一封教育部檢查信件的到來,打亂了原本平靜而溫暖的團隊。為了頂替不存在的呂得水,校長找了修鐘的銅匠進行假扮;為了蒙騙檢查的特派員,女主張一曼老師主動“睡服”銅匠,學校因此獲得呂得水老師的那份三萬元獎金。然而錯誤并未就此打住,當美國教育代表前來學校視察時,銅匠因張一曼先前欺騙而伺機報復,讓張一曼受到了言語侮辱和斷發之難。后為隱瞞真相,大家謊稱驢得水意外身亡(假死),更是為了得到撫恤金1萬元再次編造孫佳為呂得水未婚妻的虛假身份,最終謊言揭穿,張一曼也自盡而亡。
? ? ? ? 整個電影被定義為荒誕喜劇,確實搞笑的地方不勝枚舉,但是在荒誕離奇的情節包裹之下,最主要的還是用反諷的手法去揭示故事背后的深意。
? ? ? ? 首先在年代上,故事發生在抗戰時期,主人公活在國民黨的統治之下。教育部特派員不懂裝懂巡查、克扣教育模范獎金、明知有假而為錢不擇手段、用強權去逼迫知識分子與其同流合污……從這些做法中可以窺見當時國民黨官員的腐敗和強權政治。影片最后也將象征希望的孫佳投靠到了延安——中共的懷抱之中。
其次在人物上,主要塑造了孫校長、張一曼,周軼男、裴魁山、孫佳和銅匠的形象。前面四個人空有一顆為教育為己任的心,自己卻在不斷圓謊的過程里淪陷。孫校長變得自私,他一次次為了口中的農村教育實驗,犧牲一曼;裴魁山變得貪婪,自從一曼主動睡服銅匠開始;周軼男變得懦弱,由于受到強權的壓迫,因為怕死所以屈服了。只有張一曼,她特別單純而自由的生活,是會一邊剝蒜一邊唱歌,把蒜瓣揚起當成雪花的女子。為了學校用心付出,卻被一再逼迫,身心都受到侮辱;銅匠即使接受了知識的教育,還是一樣的愚昧無知,因為沒有人教他正確做人。孫佳決心揭發卻抵不過父親的懇求。
最后在細節上,臺詞欲說還休,留給人思考的空間。一開始就錯了,可是沒有人意識到這是錯的,孫校長說做大事就不拘小節。這些小節真的這么小嗎?小到可以逼死一個人?編謊話是小,睡服是小,承認也是小,剪頭發也是小,可是錯誤就是從小處開始發生,然后如滾雪球般越來越大,還以為過去的只要讓它過去就好了,卻不知被傷害的人內心是怎么的痛苦。另外,張一曼這一思想前衛的女性形象,在格格不入的時代里就是別人唾棄的對象,被不理解的人唾罵也許還會好受些,但是被自己最親密曾同甘共苦過的伙伴傷害,是怎樣絕望和無助??!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先學會做人才是有教無類的適用之道。教師隊伍的建設也是保證教育質量的一個重要方面。只有守住做人的底線,才能真正為國培養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