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在網絡上看到這樣的吐槽故事。
結婚幾年了,婆婆還在替老公準備衣物,寶寶、乖乖的稱呼不絕于口,清洗正常衣物就算了,
甚至還手洗內衣、搓澡...
男友28歲了還和母親一起睡,女友發現后拒絕反對,男子卻不認為這有任何問題...
隨著年齡增長,我們曾經對父母開放的隱私區逐漸設置了更多禁入關卡,作為伴侶的我們,也不能再接受對方父母踏入這些禁區。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對父母撒嬌,也對另一半撒嬌;我們對父母依賴,也依賴另一半;我們和父母生活了十幾年,也即將和另一半經營后續的幾十年...我們與父母,我們與伴侶,這兩種關系既有親密上的共同點,也有諸多的不同之處,都是親密關系,我們和男朋友/老公VS父母,有什么不一樣?
伴侶間的親密關系與其他人際關系有許多不同,kirchler總結前人的研究 ,認為伴侶間親密關系的特性主要體現在:
1、社會距離很小并涉及到了雙方的“ 個人隱私區”。
那些我們生理與心理上隱秘的、不愿示人的想法或事情,曾經痛苦的經歷,不再與父母交談,卻可以和伴侶分享,這種分享一方面建立在親密關系的基礎上,也因為這樣的分享讓親密關系更接近,成為關系的另一種佐證。
2、不僅可以通過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還能夠通過直覺理解對方。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默契,兩個人相處時間越久,共同行為增多,隨著個人偏好的分享、預期上次數的增加,默契也逐步建立。
3、彼此依存的關系。伴侶的行為使雙方有高度相互依賴的感覺,一個獨立的個體我,變成一個彼此依存的我們。
4、有一個共同的愿望。即我們永遠在一起或至少很長時間在一起,有高度的親密感,雙方都不會輕易用他人來代替對方。
這樣的親密關系給予我們生活支撐,常常可以使我們保持愉悅的狀態。
不過,盡管我們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各種各樣的人際關系之中,我們以為自己對關系處理已經足夠熟稔,對于如何維護這種人生最富有意義的親密關系,卻沒有多少人真正做好了準備!
我們長期以來那么誠懇的!努力的!忠誠相伴、彼此依賴、充滿默契、明明如此親密,為什么還是會發生矛盾沖突?時時充滿不安?
Deutsch認為親密關系中的沖突是個體處理兩難問題時存在的一種狀態,一個人獲得自己的利益或達成自己的目標可能造成了對對方利益的損害。
也就是說其中一方在采取有利于自己利益的行為時,會損害對方的利益。
男朋友花錢總是大手大腳毫無節制。消耗了共同存儲的物質基礎,也沖擊了對方的消費觀念。
丈夫總是加班,在他個人業務進步、職業發展的時候,卻犧牲掉陪伴妻子的時間。
春節妻子要回你家我想回我家,爭執不滿最后不歡而散?
親密關系的沖突是兩個人為獲得各自的利益所面臨的一種兩難情境。不想傷害對方的利益?可又總舍不得自己的利益?(這里討論的利益,主要集中在日常生活層面)
搖擺不定又難以取舍?并不能時時處處優先考慮對方?或是無意識的作出了偏向自我的選擇?完全意識不到對對方的傷害?在日常中,則表現為摩擦沖突不斷...
總是爭執不斷的情侶,到底在爭什么?
1、共處時間。家庭陪伴VS外出聚餐?
2、興趣愛好。周末想在家宅VS想出去嗨?
3、人際關系的處理。對方的某個朋友我非常非常不喜歡!
4、教育消費理念。學繪畫VS學舞蹈?私立學校VS公立學校?
5、家務。誰做飯?誰洗碗?誰打掃衛生?
6、幫助和支持行為。在對方處于困境時的鼓勵和支持。
7、親密感。開誠布公地交流彼此感受的能力親昵行為的頻率。
8、其他問題。
這些問題涉及到生活的各個方向,既有個人價值、精神追求的爭論,也有細碎的生活瑣事拌嘴,那么,這些到底爭執是不是可以解決的呢?
解決之前,我們需要抹開表象,抽絲剝繭找出沖突產生的內在根源。我們和伴侶沖突爭吵到底是為什么?
一、想當然的一致性偏好。我們認為的就是真實的?
我們已經在一起很久,為什么他還是不懂我?
我明明為他著想,他不僅不領情還態度惡劣?
很多時候我們都有這樣的委屈和困惑,甚至認為對方漠不關心、不近人情、直男思維、自私自利,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需要了解不為自我所知的個人行為慣性:我們在采取一個行動的時候,有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會猜想伴侶可能會采取什么樣的行為。比如我想去某個地方旅行,會提前考慮伴侶是否想去?想去什么地方?
在準備晚餐的時候,會考慮伴侶是喜歡白菜蘿卜還是大魚大肉?
想去看某部電影,會想他會不會喜歡,是不是想去?
這個時候,如果伴侶不告訴我們他的想法,不能直接表達自己的偏好,我們只能將以往在類似情景下伴侶的行為、愿望和信念作為參照。比如在構想此次旅行的時候,我們會想:上次一起去海邊旅行非常開心,那么對方應該喜歡海邊,這次去海邊應該會喜歡吧。
但是,對方會想去海邊嗎?
這個時候,我們其實并不能完全確定他的想法。
對于這種不確定的狀態,我們通常將自己的偏愛投射在伴侶身上。即使是在滿意的關系中,我們私自將自己的偏好投射到伴侶身上的行為也非常常見,可怕的是,我們所認為的伴侶的偏好卻與伴侶實際的偏好經常相!差!甚!遠!
他其實并不喜歡海邊;他對即將上映的電影并不感冒,因為工作勞累,甚至只想在躺在家里休息一整天;我們為健康考慮做的青菜他只是象征性的吃了幾口,卻把一大盤牛肉狼吞入口......
這一切現實與我們設想的他的反應相去甚遠——這就是想當然的一致性偏好。
也就是我們認為是在為對方著想,我們認為對方應該會喜歡的事物,然而,對方可能根本不喜歡,甚至認為你根本沒考慮過他的感受。
這種想當然的一致性偏好讓雙方都倍感委屈。一方認為自己處處考慮周全,對方卻毫不領情,一方卻認為自己的感受被完全忽略,置若罔聞。
二、為什么會有想當然的一致性偏好?難道越熟悉反而越不懂對方?
當我們在不確定伴侶偏好時,通常將自己的預期和動機的歸因建立在伴侶先前的行為表現上。也就是之前說的用我們所理解的對方的偏好、習慣來推測他可能的行為——想當然一致性偏好。時間長了,我們就產生了認知慣性。認為對方就是這樣的,反而不再詢問、探究、確認真相是否如我們所想。
結果是熟悉讓我們喪失了獲得對方真實觀點的機會,導致了對環境中經常存在著的潛在沖突的警覺降低。
互相熟悉—<導致>—想當然的一致性偏好—<產生>—認知慣性—<降低>—潛在沖突警覺性—<爆發>—沖突
為什么會這樣的呢?
1、偏愛的忽視。這一切都是理所應當?
身處親密關系中的我們往往容易低估了對方的基本利益,很少有機會直接了解對方的真實偏好,甚至當發生利益沖突時,對方的行為明顯是在放棄自己的愿望和犧牲自己利益的時候,這種友好的表現時常被我們認為是理所當然的行為!
這種理所當然,讓我們意識不到對方的友好、忠誠和自我犧牲,由此,我們錯過了在沖突中了解對方利益、偏好的機會,同時錯過了對對方良好動機的認識機會。
當情侶發生爭吵時,如果一方總是妥協的讓步,不斷道歉、不斷懇請、不斷做我們常說的好話哄對方,這種讓步行為的增加,卻會讓對方習慣了這種行為,逐漸認為這種讓步是一種理所應當的行為。選擇道歉行為的一方,在過程中失去的個人基本利益,比如個人立場的妥協、平等的溝通、卻被對方完全忽視了。
2、 雙方知覺水平的差異。他是不是不愛我了?
每個人都對能從某個特定的人那里獲得所期待的反應而感到滿意。我們認為對方的反應是我們自己被愛或是被忽略的象征。就是說我們根據對方的行為是否滿足我們的期待來判斷我們是被愛的或者被忽略的!
我們期待對方無時無刻的關心、即刻的聊天回復,他就隨時在線回復。
可是,對方可以如我們期待的那般作出相應的回應嗎?
我們期待對方在玩游戲與陪我聊天中選擇聊天,可他卻堅持玩游戲?
當親密關系中雙方期待與被期待的認知不一致的時候,比如我們期待從對方那里獲得的反應遠遠高于對方的實際反應,期待值未被滿足的時候,將導致我們對對方認知的改變。因為我們希望對方隨時隨地的關心,微信每日噓寒問暖,而對方回復卻很平淡,甚至常常很久不答復。
這個時候,我們會產生:他是不是不愛我了?這樣的可怕想法。
我們雙方知覺水平的差異,對待期待的認知不一致,也就產生了矛盾繼而發生沖突。
沖突的產生不僅依賴于雙方對特定情境的行為反應,而且依賴于個體對對方行為意義的歸因。也就是,他選擇了玩游戲,我們將這種行為歸因為他不愛我,我們的知覺與認知有時甚至會將沖突擴大化,以至于變得和自己想像的一樣嚴重。
沖突的產生,和我們的覺知能力,習慣性的忽視對方而產生的認知慣性有很大關系,這種慣性讓我們在一段親密關系中如墮迷霧,模糊了來路更看不清歸途,讓我們很容易在這種想當然的情境中迷失,任由感性的、沒有科學指引的方式控制我們,一不小心踏入心理陷阱的漩渦。
當然,這不全是我們的錯。
戰勝這種習慣性思維與行為,將親密關系納入到學習的范疇不是學校和社會開放的課程,擦亮理性的眼睛,完善自我的認知與主動學習,才是維系親密關系的正解所在。
總結:
伴侶親密關系特點:
社會距離很小并涉及到了雙方的“ 個人隱私區”。
能夠通過直覺理解對方
彼此依存的關系
有一個共同的愿望
伴侶爭執點:
共處時間。
興趣愛好。
人際關系的處理。
教育消費理念。
家務。
幫助和支持行為。
親密感。
其他問題。
爭執沖突的根源:
想當然的一致性偏好
偏愛的忽視
雙方知覺水平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