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人愿主動放棄自己的生命,為哪般?
疾病纏身,身不由己?或是失戀失業,不堪打擊?
若是一個身體沒有損毀,仍是年輕漂亮聰慧的女子選擇一個平靜的下午服藥自殺,你猜會是什么原因?
《維羅妮卡決定去死》一書中介紹了一個過著平靜生活的維羅妮卡,她雙親俱在,在圖書館的工作悠閑而穩定,談著不咸不談的戀愛。
她與大多數人都生活是相同的。可她內心深處卻渴望著不同,矛盾的激化促使她在尚年輕的年紀決定去死。
神呀,在創造人類時,每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
世間尋不到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是人類選擇活成了一模一樣。
強迫自己去適應與他人相同的生活,壓抑自我的天性,到頭來還要責怪生命的無趣。
假裝若無其事地過著每一天,可當生活里突如其來一點小波瀾,習慣了將一支筆放置于抽屜的第二格,一次竟一時找不到時,都容易心慌恐懼,為什么上一次我沒有將它放回原處。
瀏覽新聞博客時,望見環游世界者、創業成功者、亦或將生活過成有趣的樣子,都易心生懊惱、不安,曾以為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不可實現的,安慰自己混沌度日,只求一方平靜為共同的生活方式,被打破的可不僅僅是平衡,而是賴以生存的勇氣。
我們選擇了相同,實質為習慣了恐懼不同。從少時起,我們被教育著何為正確的道路,做醫生、做老師、做科學家,漸漸忘了不同,我們愛做合并同類項,害怕自己成為被剩下的那一個不同。
生命里的一切均一成不變,還好我們還剩青春與活力,生活仍存少許色彩。而當衰老開始來臨,我們又該如何自處?再也無力去扭轉生命的方向,活著不會為生命增光添彩,受苦的可能卻大大增加。
相同的前半生積攢了太多的遺憾,重壓在茍延殘喘的后半生,未免過于殘酷。我想這也是《重返20歲》里,女主所嚷嚷著過了三十歲便去自殺的理由。最后她還是沒有意外地成為一個尖酸刻薄的老太太。
大多數的我們寧可承受著一千個安逸的日子,也不愿為自己冒一次險。
老人家總是喜歡以一句“認命”去總結這一生。喜也好,哀也罷,認為生活便是如此,不會前進, 也不會改變。年輕時候,把想做的事情推到將來,總以為生命意味著永恒,而當覺得生命毫無意義時,又對想做的事情失去了興趣。所有的一切都有時效性,遲了些,又要怪罪于生命的無趣。
《我可能不會愛你》中李大仁對程又青說,‘他將每日都當成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來過’。
當你下一次再對生命失去希望時,也先投入地去活一天,投入地度完這生命,最后,再投入地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