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讀東野圭吾的《解憂雜貨鋪》,讀完一遍,感覺到的迷糊不是一星半點,書里的這些人物怎么就交集在一起了呢,這時間怎么一會前一會后呢,這一切到底是怎么發生的啊!
于是,不間斷有了第二遍第三遍,終于整理出來一個能安撫自己強迫癥的時間軸。這一切原來是這么發生的啊!
將自己寫的“事件草稿”整理完的那一刻,不說大話,仿似真的感覺到每一個細胞都在叫囂著“爽”,是那種 把別人的知識悄悄變成自己的了那種竊喜。這一份平淡無奇的時間軸就這么悄悄的教會了我“書是該這么讀的”。
通讀
就像去買一件衣服時一樣,總得摸一摸看一看,然后試一試,才能知道是不是合適,是不是喜歡。讀書也是一樣。
通常選讀一本書,或者大眾推薦,或者需要,或者隨機,如果是因為內需,就更需要對書本先進行大致了解了。
一,書評,是最有效的了解方式,從書評中我們能立刻捕捉這本書是不是想讀的,是不是“合身”。
二,目錄,每本書的總領所在,作用不言而喻。
一旦確定,并開始讀書之后,可以先不要多想,把文章完整的順一遍,在有問題,或想深究的地方,做上標記,等待第二遍去解決。
讀《優秀到不能被忽視》的第一遍時,有些頭大,覺得這書有些晦澀難懂,但是硬著頭皮讀完了,卻意外發現,雖然很多小點不能很明白,卻大致理解了整本書想表達的觀點和它的珍貴,引起我一定要深挖下去的強烈興趣。
這就是書本的魔力,也許一開始覺得無聊、難懂,繼續讀下去,就會發現簡直別有洞天啊。
好,《優秀》的第一遍,確定兩條:
1,盲目追求激情,是個糟糕的建議;
2,在工作中,人們真正需要的是:控制力,勝任感和歸屬感。
重讀
第二遍刷書,對于第一遍已經理解的部分,可以速讀;將重點放在那些做了標記,想要弄懂或摘抄的部分。
《雜貨鋪》里,我著重記錄所有事件的發生順序,參與人物,以及主要事件。
《優秀》里,主要搞懂作者目錄里專門分的三大塊:控制力,勝任感和歸屬感各是什么。
第二遍的生澀度明顯減少,讀起會有一種痛快之感。如果遇到還是不能理解的地方,著重標注下來,或折好角,等待第三遍的解決。
在這期間,如果有所感,一定立刻寫下來,想法都是轉瞬即逝的,我們怎能錯過這思如泉涌的瞬間呢?記錄下頁碼,寫下自己那一瞬的想法,等待最后的復盤。
好,《優秀》第二遍,確定三條:
1,通過刻意練習,持續積攢職場資本,主動打造工作激情;
2,所追求的自主力,應以過硬的職場資本為前提;
3,伴隨激情,由不斷實現的小突破中找到自己的職業使命感。
定位
通過第二遍的理解,或者各種拓展和查閱,于第三遍中專門去解決那些遺留下來的問題,并且對這三遍得到的關鍵點,進行簡單的復盤。
所以第三遍讀完,可以起草讀書筆記了:
第一部分,書名、作者、日期;
第二部分,金句、金段摘抄;
第三部分,對第二部分或其他內容的延伸思考。
《優秀》的草稿讀書筆記寫完,其實能得到的最核心內容就十一個字:優秀的職場資本才是關鍵。
總結
將自己在書里劃出來的,寫下來的草稿,進行歸類、凝練和總結。
其實歸類也是一個很好的消化知識的途徑。歸類,必須認真的研究每一版塊,達到心中有數,才能精準的“合并同類項”,真正吃透一本書。將幾頁紙認真濃縮精華到一張紙,也是令人興奮的成果。
至于總結,因人而異咯,可以是草稿的升級版,可以是思維導圖,可以是摘抄+感悟,等等等等。不拘字多字少,內化成自己的了,才是最重要的。
讀書,一個人人都認為重要的事,一件能愉悅自己的美事,一項樂事。
泡一杯清茶,一縷陽光,一桿筆,一張紙,看書中“顏如玉”,享生活“黃金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