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管理是個人崛起的關鍵,但是總有一些問題讓我們困擾。
問題一:
學了很多時間管理方法,但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前一篇文章我寫到了這個問題:《為什么你一直在做無用功?因為,沒有人可以對抗「不想做事」的本能》。
我們的最佳策略不是說服自己,恰好相反,你應該把你邏輯上認同的東西,訓練成習慣。然后用習慣,指導你的一生。
所以我的第一個大殺器,是「規律」。
用「近乎苛刻」的規律性作息,養成時間管理的習慣。
1、作息規律。堅持5點早起,包括周末。
2、任務分布規律。每天必然有一些時間更適合專注,另一些時間只適合打醬油。
3、分段規律。我把一天大致分為8個「2小時攻略」,每個2小時的最末,都會拿出20-30分鐘做拉伸運動(以及打幾分鐘小游戲)恢復精神。
為什么說「規律」是提升時間效率的大殺器?
首先,規律并不意味著死板,相反的,它意味著絕對的可靠。它看似苛刻,其實讓你淡定從容,專注做事變得更輕松。唯有自律,方得自由。
其次,有規律,才能更容易形成習慣。從此一進入某個同樣的時間段,我們都能迅速而熟練地進入狀態。比如起床,會很容易到點自然醒。
最后,我們每天運用時間的經驗從此可以積累下去,清楚哪個時間段最適合做什么——而絕大多數人在變動無常的作息中讓這些經驗白白流失。
問題二:
想做的事情太多,時間還是不夠用?
軍哥自己就有這個困擾。我同時在堅持的事情有:寫作、練演講、閱讀、運動……它們都非常耗時間好么!更可怕的是,我的好奇心越來越強,想學習的東西越來越多……
哪怕通過“2小時攻略”這樣的工具,我已經極少浪費時間,但還是會感到時間太少,力不從心。
——好在后來我找到了突破口:變串聯為并聯。
讀中學的時候,我們就在物理課上得知電路有兩種基本連接方式:串聯和并聯。在任務管理的過程中,可以運用類似的方式去思考任務與任務之間的關系:這兩個任務之間究竟應該是串行關系,還是并行關系?
串行:先完成A,再完成B。
并行:執行A的同時,完成B。
案例1:泡茶。在燒開水的等待時間,你可從容不迫地準備茶葉;而不是一開始全部準備好,再去燒水。
案例2:運動。每天晚上吃完飯,我的流程是散步,回家,運動,拉伸,洗澡睡覺。結果很容易因為時間太晚放棄運動。后來找到旁邊一個小區有很多休閑健身設施,很多小孩子在玩耍。于是我可以一邊讓孩子在這里玩,一邊完成運動和拉伸。
案例3:通勤。上下班通勤時間一般在40分鐘-60分鐘,很難專注閱讀。不過后來我還是找到了最好的并行策略,那就是通勤+冥想。冥想是恢復精神的最佳方式之一,只要有一個地方可以靜坐著,理論上都是可以冥想的。上下班的兩次冥想,成為我白天保持精神旺盛的關鍵,5點早起也不會疲憊了!
進一步延伸:除了并行,很多時候我們還可以思考如何使出「組合技」。喜歡打游戲朋友都知道,幾個技能組合使用,可以瞬間爆發巨量輸出,甚至秒殺BOSS。同樣的,我們有些任務互相之間,可以互相促進,把它們組合在一塊可以極大地提升效率。比如做完拉伸運動之后再寫作,拉伸運動時迸發的靈感直接可以用上;比如晚上睡覺前看一會兒公眾號,看著看著你就想睡覺了有木有,hoho!
問題三:
我的時間管理貌似是規律了,但是專注力不行,效率不高,怎么破?
專注做事情容易開小差?
那么,打游戲的時候你咋這么投入呢?
因為游戲的反饋機制給力啊。
沒有反饋的生活是如此無趣,以至于有這么一句話——“無反饋就是地獄”。
很多人見過這樣的場景:小孩子不厭其煩地叫,“媽媽媽媽,你看我做了一個城堡!”媽媽的視線并沒有移開手機:“好的,我知道了…”孩子又叫,媽媽媽媽,你看一下嘛!由此可見,人是多么渴望得到即時反饋啊!
那游戲是如何讓人類沉迷的呢?
1,有趣的挑戰規則。限定的步數、競技、積分、排名等等。
2,馬上得到反饋。每砍一刀都有一個攻擊力數字。每打死一個怪物,馬上就能得到裝備、經驗。
3,多次游戲而非單次游戲。誰都不會在打輸了之后難過得吃不下飯,再來一局不就好了么?
所以我的第三個大殺器是:挑戰。
A、 寫作的時候關掉手機流量,打開倒計時鬧鐘挑戰自己的極限速度。比如一般需要2小時,那么咱們就試試1個半小時完成一篇文章。
B、 每個「2小時攻略」的末尾半小時,如果設置的任務完成情況良好,我就用打游戲來犒賞自己(3分鐘一把的小型手機游戲)。
C、 如果這2小時效率實在糟糕,也沒必要氣餒。調整一下姿勢,下一個「2小時攻略」走起!
總之,通過設置挑戰規則,把各種工作任務變得更像游戲,讓自己樂此不疲!
總結:
規律,讓你從容不迫。
并行,讓你把一天過成48小時。
挑戰,讓生活更有樂趣。
這3種好玩不累、提升效率的時間管理方法,你學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