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成都,今夜我來陪你
2017年,注定是要發生故事的一年。
6月13日傍晚,大雨傾盆。我們帶著逐夢川藏的夢想,準備搭乘綠皮特快去成都。列車是晚上八點發車,五點左右,許多騎友就來到車站送行,像歡送“勇士”出征,讓三人都有點不好意思。
站外,風雨仍在肆無忌禪地下著,老天是否也在表達祝福的意思呢?當送行的人都離開后,火車卻又毫無商量地晚點兩小時。十點,列車才很不情愿地離開溫州火車站。
綠皮車在哐當哐當的喘氣聲中,一路向西。歷經一天兩夜的艱苦爬行,終于在6月15日上午9點半到達成都火車東站。
成都,是一座讓人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是一座承載著三千余年的歷史名城。她人文底韻深厚,飲食文化淵遠流長,是一個最適宜用鼻子與舌尖去感觸認知的城市。她擁有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遺址、明蜀王陵、望江樓、青羊宮等眾多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李白有詩云:“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真切地描繪出錦官城的富庶與秀麗。更主要的是,它是川藏線的起點城市,來自世界各地的騎友均在這兒集中啟程。
我們從火車站提出單車,待進入市區武侯祠大街一帶,就聞到彌散在空氣中的濃烈的油辣味道。一般騎行者都會在這兒啟程去西藏,我們便也在武侯祠斜對面找了家旅館住下。吃完中飯就到武侯祠游覽。
武侯祠是西晉末年為紀念諸葛亮而建,初與蜀國先主劉備的昭烈廟相鄰。明初,并于昭烈廟,故大門橫額書“漢昭烈廟”。武侯祠是中國唯一座君臣合祀祠廟和最負盛名的諸葛亮、劉備及蜀漢英雄紀念地,也是全世界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跡博物館,享有"三國圣地"之美譽。1961年,博物館被國務院評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成立成都武侯祠博物館;2008年,博物館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三人在武侯祠內外轉悠中,除了我多看了幾塊石碑的銘文外,大家更多的是用手機在拍照,其實也就是站在大門前留個影而已,就像“XXX到此一游”之類一個意思,無多大意義,其作用只是回去后在人前擺譜時有個依據。這一晃也就一個下午過去了,連隔壁的錦里古街和寬窄巷都沒進去看一眼。由于明天是第一天騎行川藏線,而且有一百多公里,因此大家也就早點回去休息。
按我的意思本想在成都多留一天,再到杜甫草堂去看看。出來一趟不容易,不看多可惜呀。可話說回來,你喜歡古詩,別人不一定都喜歡呀,不喜歡的東西你讓別人陪你去這合適嗎?出門在外最重要的是團結一心,步調一致,還是少數服從多數吧,我只能把小小的遺憾留在心里,好好休息,明天出發。
延伸閱讀 ————
與杜甫擦肩而過
我雖然不會寫詩,可天生有種對古詩的膜拜,特別是對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更為崇拜,崇拜他敢為窮苦百姓吶喊。這次路過他家門口,卻和他擦肩而過,心里總有點不舍。特別是妻子也愛好這一口,回家后萬一被問起去過嗎,那就情況不妙了。因此,趕緊到網上去惡補了一下,回家后信誓旦旦地說自己去過了,再根據網絡資料瞎吹一通,也就無事了。
杜甫草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門外的浣花溪畔,完整保留著清代嘉慶重建時的格局,總面積近300畝。園林是非常獨特的“混“少陵草堂”碑亭合式”中國古典園林。其中大廨、詩史堂、工部祠3座主要紀念性建筑物,坐落在中軸線上,幽深寧靜。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為避 "安史之亂",攜家由隴右 (今甘肅省南部)入蜀輾轉來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幫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稱 "成都草堂"。他的詩"萬里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狂夫》)中提到的便是成都草堂。他在這里先后居住了將近四年。在此期間,他生活比較安定,詩歌創作甚為豐富,留下詩作247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更是千古絕唱,《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現已成為不少地區學生必學課。草堂故居被視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圣地"。
765年,嚴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攜家告別成都,兩年后經三峽流落荊、湘等地。杜甫離開成都后,草堂便不存,五代前蜀時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使之得以保存,杜甫草堂是經宋、元、明、清多次修復而成,其中最大的兩次重修,是在公元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和公元1811年(清嘉慶十六年),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規模和布局。1961年3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5月被國家文物局評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建議今后還有騎友路經成都,此處必該去一拜勿忘,這可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之一呀。